第 13th 世界盃賽後,與「金牌教練」徐恆雄醫師合影。 第 13th 世界盃賽後,與井上義彥範士、徐教練、紐西蘭劍協會長、黃光榮老師合影 【2007 雅虎奇摩舊文:2007-10-16 11:48】 講到「劍道教學」,很少人可以抹滅徐恆雄教練對台灣劍道界的貢獻。 而劍道之所以能深深地吸引我這麼久,原因之一,就在於有太多的師長、前輩讓我看到,何謂「劍即人生」,而非只是空口白話、口是心非地「傳道」而已。 認識徐教練的機緣,是在黃教練移民去澳洲之後發生的。在此簡單分享一些我從徐教練身上學到的思維方式。 分類 還是大學生的我,有一次在徐教練的診所裡聊天,教練說到:「也許因為我是醫生,有醫學背景,所以,在看劍道或學生學劍的問題時,第一個做法就是『分類』,看看這是應該到內科、外科、皮膚科...哪一科的問題。」 「從劍技來看,是打『面』、『胴』、『手』哪一類的問題。對手出招時,劍尖或高或低、或軟或硬等等,例如,某種持劍方式,自然無法打出某些劍招,因此,其企圖為何,自然容易判斷。」 當時聽到這席話,心頭一驚,想說:對啊!這不正是課堂上老師常說的「科學方法」嗎? 在基本的科學方法導論中,總會提到:分類是了解未知事物的第一步。 我有基本的物理學背景,但徐教練卻是啟迪我要「學習遷移」的第一人。在台灣特有的教育制度底下,大家總是把物理學留在課堂上、書本裡,很少「應用」到真實的生活裡!而所謂的「生活實例」,也大多是「記憶」居多。 幾何關係 當然,在學習劍道的基本動作、招式時,許多教練的教學與講解,也是讓我受益很多。然而,徐教練卻能引發我從「幾何學」的角度,去理解許多劍招移動、劍士互動之間的關係。 小時候剛聽徐教練在計算,某個打法的「劍尖」與「目標」的距離時,其實還不是很懂。當時,有他這種說法的老師並不多,所以,對「新東西」的接受,要花一點時間。 教練總會推理給我聽,刀路該怎麼走,才能既符合劍理,又是「最短路徑」。 或許會有少部份劍友認為,這樣的思考是「投機取巧」的。那麼,也許我該分享一下另一個井上老師的故事。 以今年的紐西蘭年會為例,紐西蘭有位國手,問井上老師,他想攻擊面部時,卻很擔心對方的「出端手」,該怎麼辦?井上老師的說法是,如果你知道,對方在等待出端手的時機,你便可以先出手引誘對方攻擊手部,再以「手拔擊面...
謝謝各位老朋友與新朋友來到我的部落格! 我是個喜歡科普寫作與翻譯的物理老師,從台灣教到紐西蘭的學校。我會持續筆耕,透過這個專頁與大家分享我的教學經驗,也歡迎大家分享我的文章給您認為有需要或感興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