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025 起發佈的文章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孫子,《形篇》: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我的粗淺理解: 第一句是對 構え 的提醒; 自己把構え站好,就是立於「不敗」之地。 對手一有破綻,立刻能出擊,就是「不失敵之敗也」。 簡單的兩句話,摘要了「懸待一致」的要旨。 第二句是 技前 (わざまえ)的思考; 「先勝而求戰」是指不要輕易出手。自己要準備好,還要時機成熟。 「先勝後擊」才合於劍理,在讓對手的構え潰敗之前所取得的勝利,只能算是「僥倖」。 第三句是 日常鍛鍊 方向的總結:修道而保法! 道是內、是文,是心性。 法是外、是武,指體能,招式、策略等。 孫子果然是善戰的勝者!🙇‍♂️  

一場科學與想像的思維盛宴:《潛藏的宇宙》翻譯後記

《 潛藏的宇宙:量子世界與時空的湧現 》 (2023年11月初版,大石文化出版) 「比科幻更令人驚奇的,往往是科學本身。」這句話完美詮釋了蕭恩·卡羅爾教授這本《 潛藏的宇宙:量子世界與時空的湧現 》帶給我的智性震撼。接下這本書的翻譯工作,不僅是一場知識的探險,更是一次徹底顛覆我既有認知的「典範轉移」之旅。 卡羅爾教授曾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現為聖菲研究所外聘教授,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科普作家之一。他在量子物理與科學哲學領域著作等身,其2016年作品《 詩性宇宙 》在台灣出版後便廣受好評,成為科普愛好者必讀的經典之作。 《潛藏的宇宙》全書分為三大篇章,建構出一幅令人嘆為觀止的量子世界圖景。首部曲從「上帝是否在擲骰子?」這個愛因斯坦與波耳的世紀之辯切入,帶領讀者重新審視量子力學那些「鬼魅般」的基本原理。回憶大學初學量子力學時,那種顛覆古典物理認知的震撼感至今記憶猶新。當時老師諄諄教誨:面對這門「新物理」,必須先「全盤接受」其離經叛道的本質,而非試圖用古典思維強加解釋。我就是憑著這個「心法」,學會從薛丁格方程求解波函數,理解虛數構成的機率振幅如何平方為現實世界裡的機率大小。漸漸地,我接受了機率就是這個世界的本質,也認同哥本哈根學派所提出的「上帝是在擲骰子」的主張,卻始終不解為何愛因斯坦對此深惡痛絕,更困惑像費曼這樣的奇才也會坦言「無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 當本書把我熟悉的學習方式稱為「閉嘴計算」典範,把我所學會的內容歸為「教科書量子力學」時,初讀時那份錯愕與抗拒,逐漸轉化為會心一笑的領悟。這促使我跳脫既有框架,以全新視角重新審視量子力學的本質。相信每位曾修習量子物理的讀者,都能在這場「溫故知新」的思維之旅中找到獨特的樂趣。 第二篇章宛如科幻小說般引人入勝,卡羅爾教授深入探討艾弗雷特提出的「多世界詮釋」。這個又稱為「簡樸量子力學」的理論,以近乎禪學「斷捨離」的方式,剝除所有測量假設,直指量子力學最純粹的本質:若我們僅保留薛丁格方程和波函數這兩大基石,世界將會呈現何種面貌?答案令人震撼——每一次測量都不會造成波函數崩陷,而是導致宇宙分裂出無數平行分支!換言之,只要我們勇於正視量子糾纏與退相干等現象的本質,「多個世界」(波函數分支)的出現將是邏輯必然,而非科幻情節。這部分論述精妙絕倫,我誠摯邀請讀者跟隨作者抽絲剝繭,細細品味這個「比科幻更科幻」的科學推演過程,並思考由此衍生的深刻哲...

劍道日記:無我

#KendoEvening  02/04/2025 Day 107 – 500 suburi done ✅ with my Kendo family 💪😄 It feels so good to be back. Really appreciate all your company and hard work 🫶🫶 最近夫人在道館引入一個新的練習菜單:素振五百下;一次一百下,共分五趟結束。 對於有經驗的剣道人而言,五百下素振不是難事。但由於道館裡有很多初學者,他們是第一次感受到「一次超過一百下素振」的體驗。在此之前,我都是以二十或三十為一組的揮劍練習。 根據他們在練習後的分享,揮完這五百下素振,感覺都很有成就感。不過,在過程中,會有一些恐懼和遲疑,在身體稍微感到疲憊的時候,會開始擔心自己是否能夠完成這一輪的一百下,或是接下來的數百下素振。 我也請大家分享自己是如何克服這些恐懼或遲疑的。其中有位劍士分享,他是專注於老師所教過的正確技巧,一次次地要求自己的身體去正確地揮劍;另一位劍士則是分享,他的心中浮現起前些年來紐西蘭講習的石田健一範士的身影,以及他講到他每天素振千下的故事。 聽著大家的分享,讓我回想起小時候,剛開始做「一百下跳躍擺振」的時候,也是覺得困難重重,感覺根本就沒有那個體能可以完成。 那個時候,黃正惠教練分享給我們的訣竅就是:專注在喊聲(數數)。他說,只要你還能數,你就能繼續跳下去,愈累的時候,就要喊得愈大聲;讓喊聲幫著你把它跳完。 印象中,我那時的紀錄不高,大約是一口氣跳二百五十下而已。 現在的我,有點懂了,無論是專注於喊聲、正確的動作、心中崇敬的偶像等等,都是進入一種「無我」的狀態,縮小自我,不去擔心或感受自己疲累的手腳或肩膀,而是把重心、注意力放到另一個更大的目標上,並聚焦在眼前的這個任務,一次一下,沒有不必要的雜念,不去擔心未來還需要跳幾下,不去憂慮還有多少未完成的任務,只要專心地「活在當下」就好。

準備好,面對關鍵的決勝時刻

Photo Credit: Glenn Selwyn 2019   劍道的勝負/佐藤 卯吉(劍道範士九段) 重溫 《 現代劍道百家箴 》 剣道の勝負 劍道以爭奪勝負為前提,其意義在於以認真的態度追求勝利,並在其中找到修養人格的價值。這並非單純的動物性搏鬥,而是基於人格立場的較量,更應該是君子之劍的體現。 劍道不容許不正當或不合理的行為。從於理、順於道,專注於比賽,使身心高度統一,全力以赴,追求最佳表現。這種奉獻全部、專注而無懊悔的熱誠,是在其他場合難以感受到的價值。 一旦參與比賽,勝利固然值得追求。但因為比賽中有對手存在,勝敗結果難以預測。如果自己勝了,也應考慮到輸了的人。勝利固然可喜,但若能使對方輸得心服口服,才是完美的勝利。 不管是勝是敗,勝要勝得完美,輸也要輸得優雅。甚者,也要讓觀看的群眾,心存順服的心理才對。因為群眾往往對敗得漂亮的參賽者,不忘敬上由衷的掌聲,而對態度不佳的勝利者反倒不屑一顧。 參加比賽時,應追求一種深沉且高尚的態度,讓自己、對手,甚至觀眾都能從比賽中獲得啟發。 在比賽場合裡,知道自己為勝者,但寧可視自己為敗者的。這種人才算是正道的男子漢。 與其說只知道自己的勝利,不如說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失敗,這樣的人在人性上更為卓越。正如小泉信三先生所說:「常懷承認自身過失的勇氣,擁有承認錯誤的勇氣。」(常に自分の非を認める勇気を持て、自分の誤りを認める勇気を持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不會失敗或犯錯,但如果真的失敗或犯錯,就應該坦然承認,並承擔應有的責任。然而,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因此人們往往選擇辯解。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即使在我們的劍道界中,也經常看到辯解的情況。但無論如何,辯解都是令人難堪的行為。 英國人對所謂優秀的運動員的定義是︰「全力以赴地戰鬥,並坦然接受失敗。」孔子亦言:「過則無憚改。」這些言論,無非是劍道家最應參考的言詞。 勝敗乃兵家常事。無人能保證自己永遠勝利,失敗也在所難免。唯一應該做的,就是充分準備,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冷靜面對比賽。 不僅是在劍道比賽中,在人生的鬥爭中,也有關鍵的決勝時刻。 如果在這樣的時刻選擇懼怕或逃避,那麼只能淪為人生中的敗者。 在面對劍道勝負的關鍵時,不可有少許的躊躇。該進就進,需出就出,表現出勝負之戰的毅然態度。至於成功或不成功則是次要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在那一刻猶豫不決,可能因此錯失取勝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