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潛藏的宇宙:量子世界與時空的湧現 》 (2023年11月初版,大石文化出版) 「比科幻更令人驚奇的,往往是科學本身。」這句話完美詮釋了蕭恩·卡羅爾教授這本《 潛藏的宇宙:量子世界與時空的湧現 》帶給我的智性震撼。接下這本書的翻譯工作,不僅是一場知識的探險,更是一次徹底顛覆我既有認知的「典範轉移」之旅。 卡羅爾教授曾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現為聖菲研究所外聘教授,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科普作家之一。他在量子物理與科學哲學領域著作等身,其2016年作品《 詩性宇宙 》在台灣出版後便廣受好評,成為科普愛好者必讀的經典之作。 《潛藏的宇宙》全書分為三大篇章,建構出一幅令人嘆為觀止的量子世界圖景。首部曲從「上帝是否在擲骰子?」這個愛因斯坦與波耳的世紀之辯切入,帶領讀者重新審視量子力學那些「鬼魅般」的基本原理。回憶大學初學量子力學時,那種顛覆古典物理認知的震撼感至今記憶猶新。當時老師諄諄教誨:面對這門「新物理」,必須先「全盤接受」其離經叛道的本質,而非試圖用古典思維強加解釋。我就是憑著這個「心法」,學會從薛丁格方程求解波函數,理解虛數構成的機率振幅如何平方為現實世界裡的機率大小。漸漸地,我接受了機率就是這個世界的本質,也認同哥本哈根學派所提出的「上帝是在擲骰子」的主張,卻始終不解為何愛因斯坦對此深惡痛絕,更困惑像費曼這樣的奇才也會坦言「無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 當本書把我熟悉的學習方式稱為「閉嘴計算」典範,把我所學會的內容歸為「教科書量子力學」時,初讀時那份錯愕與抗拒,逐漸轉化為會心一笑的領悟。這促使我跳脫既有框架,以全新視角重新審視量子力學的本質。相信每位曾修習量子物理的讀者,都能在這場「溫故知新」的思維之旅中找到獨特的樂趣。 第二篇章宛如科幻小說般引人入勝,卡羅爾教授深入探討艾弗雷特提出的「多世界詮釋」。這個又稱為「簡樸量子力學」的理論,以近乎禪學「斷捨離」的方式,剝除所有測量假設,直指量子力學最純粹的本質:若我們僅保留薛丁格方程和波函數這兩大基石,世界將會呈現何種面貌?答案令人震撼——每一次測量都不會造成波函數崩陷,而是導致宇宙分裂出無數平行分支!換言之,只要我們勇於正視量子糾纏與退相干等現象的本質,「多個世界」(波函數分支)的出現將是邏輯必然,而非科幻情節。這部分論述精妙絕倫,我誠摯邀請讀者跟隨作者抽絲剝繭,細細品味這個「比科幻更科幻」的科學推演過程,並思考由此衍生的深刻哲...
謝謝各位老朋友與新朋友來到我的部落格! 我是個喜歡科普寫作與翻譯的物理老師,從台灣教到紐西蘭的學校。我會持續筆耕,透過這個專頁與大家分享我的教學經驗,也歡迎大家分享我的文章給您認為有需要或感興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