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行格里曆的1582 年十月:消失的十天
日不落國的 1752 年九月:消失的十一天
在我知道英文的名字大多是以「音譯」的方式進行之後,把「Mary」譯成「瑪麗」或「瑪莉」很容易理解,但是,為什麼「John」會被譯成「約翰」呢?
今天,碰到一個更有趣的譯名:「Julian calendar」是「儒略曆」!
好奇之餘,上網搜尋了一下,意外地增廣了見聞:
今天,碰到一個更有趣的譯名:「Julian calendar」是「儒略曆」!
好奇之餘,上網搜尋了一下,意外地增廣了見聞:
由於「0.002%」的誤差:
儒略曆每年 365.25日 與 格里曆每年 365.2425 日。
在曆法的改革上,
儒略曆每年 365.25日 與 格里曆每年 365.2425 日。
在曆法的改革上,
每個國家、地區,因採行新曆的時間不同,
各自在月曆上「抹去」的日子,也從 10 到 13 天不等。
各自在月曆上「抹去」的日子,也從 10 到 13 天不等。
底下文字,節錄轉貼(並稍稍改寫)自維基百科:
儒略(拉丁文:Gens Iulia 或 Iulii),一譯「尤利烏斯」,是古羅馬的一个貴族氏族,現今也被用作該氏族成員「儒略・凱撒」(或:尤利烏斯・凱撒)的代名詞。這個氏族成員在羅馬共和國早期享有尊貴地位,第一位成為羅馬執政官的是公元前489年的Gaius Julius Iulus,但最為人熟知的是儒略·凱撒。
應該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現在通常將此人譯作「尤利烏斯·凱撒」,但在天文學上仍沿用「儒略曆」一詞,而不是「尤利烏斯曆」。
* * *
儒略曆(Julian calendar),是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後稱「凱撒大帝」)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Sosigenes of Alexandria)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曆曆法的一種曆法。一年設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 365.25 日。
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後被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善,變為格里曆,即沿用至今的公曆。現今儒略曆只有阿索斯神權共和國和一些北非的柏柏爾人使用。
* * *
The Julian calendar, introduced by Julius Caesar in 46 BC (708 AUC), was a reform of the Roman calendar. It took effect
in 45 BC (709 AUC), shortly after the Roman conquest of Egypt. It was the
predominant calendar in the Roman world, most of Europe, and in European
settlements in the Americas and elsewhere, until it was refined and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Gregorian calendar, promulgated in 1582 by Pope Gregory XIII.
The Julian calendar gains against the mean tropical year at the rate of one day in 128 years. For the Gregorian the figure is one day in 3,226 years. The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length of the year between Julian (365.25 days) and Gregorian (365.2425 days) is 0.002%.
The Julian calendar gains against the mean tropical year at the rate of one day in 128 years. For the Gregorian the figure is one day in 3,226 years. The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length of the year between Julian (365.25 days) and Gregorian (365.2425 days) is 0.002%.
* * *
The Gregorian calendar, also called the
Western calendar and the Christian calendar, is internationally the most widely
used civil calendar. It is named for Pope Gregory XIII, who introduced it in
1582.
The
calendar was a refinement to the Julian calendar amounting to a 0.002%
correction in the length of the year. The motivation for the reform was to
bring the date for the celebration of Easter to the time of the year in which
it was celebrated when it was introduced by the early Church. Because the
celebration of Easter was tied to the spring equinox,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considered the steady drift in the date of Easter caused by the year being
slightly too long to be undesirable. The reform was adopted initially by the
Catholic countries of Europe.
* * *
現行公曆(拉丁語:Calendarium Gregorianum,又稱格里曆,又譯國瑞曆、額我略曆、格列高利曆、格里高利曆),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里利烏斯(Aloysius Lilius (c. 1510 – 1576), 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在 1582 年頒行。
公曆是陽曆的一種,於1912年開始在中國正式採用,取代傳統使用的中國曆法農曆,而中國傳統曆法是一種陰陽曆,因而公曆在中文中又稱陽曆、西曆、新曆。
格里曆與儒略曆一樣,格里曆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閏日,但格里曆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曆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曆減少3個閏年。
格里曆的曆年平均長度為 365.2425 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 365.242199074 日,即約每 3300 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 365.24237 日,即約每 8000 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曆的曆年為 365.25 日,約每 128 年就誤差一日。
到1582年時,儒略曆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曆開始實行時,將儒略曆 1582 年 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曆 1582 年 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週期保持不變。
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自傳統的耶穌誕生年開始,稱為「公元」,亦稱「西元」。
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自傳統的耶穌誕生年開始,稱為「公元」,亦稱「西元」。
* * *
(其實,還有好多古羅馬時的歷史細節,與拉丁文、羅馬神話等等)
- 一月,Januar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神雅努斯。
- 二月,Februar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的節日 Februa。
- 三月,Mart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
- 四月,Aprilis,名字來自古羅馬的詞 aperire,意思為「開始」,意味著春天開始。
- 五月,Ma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土地女神邁亞,或來自拉丁語詞 maiores(意為「較年長者」)。
- 六月,Jun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女神朱諾,或來自拉丁語詞 iuniores(意為「較年輕者」)。
- 七月,原名 Quintilis,後改 Julius。古羅馬曆只有10個月,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為凱撒是這月出生的,經元老院一致通過,將此月改為凱撒的名字「儒略」。
- 八月,原名 Sextilis,後改 Augustus。原名是「第六」的意思,因為後來獨裁者屋大維是死於此月,元老院將此月改為他的稱號「奧古斯都」。
- 九月,September,拉丁語「第七」的意思。
- 十月,October,拉丁語「第八」的意思。
- 十一月,Novembris,拉丁語「第九」的意思。
- 十二月,December,拉丁語「第十」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