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憑空消失的日子:儒略曆 - 格里曆


頒行格里曆的1582 年十月:消失的十天

日不落國的 1752 年九月:消失的十一天


在我知道英文的名字大多是以「音譯」的方式進行之後,把「Mary」譯成「瑪麗」或「瑪莉」很容易理解,但是,為什麼「John」會被譯成「約翰」呢?

今天,碰到一個更有趣的譯名:「Julian calendar」是「儒略曆」!


好奇之餘,上網搜尋了一下,意外地增廣了見聞: 
由於「0.002%」的誤差:
儒略曆每年 365.25日 與 格里曆每年 365.2425 日。

在曆法的改革上,
每個國家、地區,因採行新曆的時間不同,
各自在月曆上「抹去」的日子,也從 10 到 13 天不等。
這樣「憑空消失」的日子,什麼時候會再來呢?


《科學發展,2015年4月,508期》

* * * 


底下文字,節錄轉貼(並稍稍改寫)自維基百科:

儒略(拉丁Gens Iulia 或 Iulii),一譯尤利烏斯」,是古羅馬的一个族氏族,現今也被用作該氏族成員「儒略・凱撒」(或:尤利烏斯・凱撒)的代名。這個氏族成羅馬共和早期享有尊地位,第一位成為羅馬執政官的是公元前489年的Gaius Julius Iulus,但最人熟知的是儒略·凱撒

應該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現在通常將此人譯作尤利烏斯·凱撒」但在天文學上仍沿用「儒略曆」一詞,而不是「尤利烏斯曆」。

* * * 

儒略曆(Julian calendar),是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後稱「凱撒大帝」)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Sosigenes of Alexandria)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4511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曆曆法的一種曆法。一年設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 365.25 日。

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後被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善,變為格里曆,即沿用至今的公曆。現今儒略曆只有阿索斯神權共和國和一些北非的柏柏爾人使用。

* * *

The Julian calendar, introduced by Julius Caesar in 46 BC (708 AUC), was a reform of the Roman calendar. It took effect in 45 BC (709 AUC), shortly after the Roman conquest of Egypt. It was the predominant calendar in the Roman world, most of Europe, and in European settlements in the Americas and elsewhere, until it was refined and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Gregorian calendar, promulgated in 1582 by Pope Gregory XIII. 

The Julian calendar gains against the mean tropical year at the rate of one day in 128 years. For the Gregorian the figure is one day in 3,226 years. The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length of the year between Julian (365.25 days) and Gregorian (365.2425 days) is 0.002%.

* * *

The Gregorian calendar, also called the Western calendar and the Christian calendar, is internationally the most widely used civil calendar. It is named for Pope Gregory XIII, who introduced it in 1582.

The calendar was a refinement to the Julian calendar amounting to a 0.002% correction in the length of the year. The motivation for the reform was to bring the date for the celebration of Easter to the time of the year in which it was celebrated when it was introduced by the early Church. Because the celebration of Easter was tied to the spring equinox,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considered the steady drift in the date of Easter caused by the year being slightly too long to be undesirable. The reform was adopted initially by the Catholic countries of Europe.

* * *

現行公曆拉丁語:Calendarium Gregorianum,又稱格里曆,又譯國瑞曆、額我略曆、格列高利曆、格里高利曆),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里利烏斯(Aloysius Lilius (c. 1510 – 1576), 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在 1582 頒行。

公曆是陽曆的一種,於1912年開始在中國正式採用,取代傳統使用的中國曆法農曆,而中國傳統曆法是一種陰陽曆,因而公曆在中文中又稱陽曆西曆新曆

格里曆與儒略曆一樣,格里曆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閏日,但格里曆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曆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曆減少3個閏年。 

格里曆的曆年平均長度為 365.2425 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 365.242199074 日,即約每 3300 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 365.24237 日,即約每 8000 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曆的曆年為 365.25 日,約每 128 年就誤差一日

1582年時,儒略曆的春分日(3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曆開始實行時,將儒略曆 1582 年 104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曆 1582 年 1015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週期保持不變。

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自傳統的耶穌誕生年開始,稱為「公元」,亦稱「西元」。

* * *


(其實,還有好多古羅馬時的歷史細節,與拉丁文、羅馬神話等等)

  • 一月Januar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神雅努斯。
  • 二月Februar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的節日 Februa
  • 三月Mart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
  • 四月Aprilis,名字來自古羅馬的詞 aperire,意思為「開始」,意味著春天開始。
  • 五月Ma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土地女神邁亞,或來自拉丁語詞 maiores(意為「較年長者」)。
  • 六月Jun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女神朱諾,或來自拉丁語詞 iuniores(意為「較年輕者」)。
  • 七月,原名 Quintilis,後改 Julius。古羅馬曆只有10個月,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為凱撒是這月出生的,經元老院一致通過,將此月改為凱撒的名字「儒略」。
  • 八月,原名 Sextilis,後改 Augustus。原名是「第六」的意思,因為後來獨裁者屋大維是死於此月,元老院將此月改為他的稱號「奧古斯都」。
  • 九月September,拉丁語「第七」的意思。
  • 十月October,拉丁語「第八」的意思。
  • 十一月Novembris,拉丁語「第九」的意思。
  • 十二月December,拉丁語「第十」的意思。



熱門文章

劍道旅程:初段至五段半的「旅遊手冊」

2009年,懷卡托劍道協會升段審查 認識我的好友,大概都知道,在 1998 年時, Marleen 與我機緣湊巧移居紐西蘭的漢彌爾頓市(Hamilton),成了方圓百里之內,「唯二」會打劍的兩個人。隔年,因緣成熟,成立了 懷卡托劍道館 ,開始肩負起「 劍道指導者 」的重任。 自己打劍道,跟教別人打劍道,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記得在道館成立約半年左右, 徐恆雄教練率領了二十多位師兄弟,到紐西蘭來看我們 ,在教練返國之後約一年,換我回台灣。在前去拜訪教練的時候,教練問我的第一句就是:「說吧!你哪裡不會教?」 我不禁大笑出來,回答他:「 教練真是『內行人』! 」 在劍技的教學之外,如何幫學生通過升段考試(昇段審查)是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大家或許可以想見,當我們「從一二一二開始」教出來的學生,第一次升上初段時,我們心中的那份成就感,實在是相當美好。曾經,我記得每個升段的學生,也曾在雅虎奇摩部落格中寫下我們道館「 十七段 」的故事。 底下我希望分享的是這些年的教學經驗、參與紐西蘭劍道協會的昇段審查(從六級到四、五段)經驗,以及向幾位熟識的日本先生請益,而逐漸摸索出一套「說法」,主要是針對我們道館裡的初學者,幫助他們在劍道的旅途中,有個方向感,類似「旅遊手冊」或「觀光指引」的功能。 若在此分享之後,也對劍友有幫助,自然是功德無量! 簡單來說: 初學者在「級 Kyu」的階段 ,主要的學習目標是,在肢體上能夠做出「氣劍體一致」的正確打擊動作。具體來說,當元立(motodachi)提供打擊目標,初學者的打擊動作愈「協調」時,所獲得的級數便愈高。按這個標準而言,「一級」的初學者,就是可以做出氣劍體一致的人。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下) 升段考試的基本項目,由淺而深包括:中段構形、腳步、擺振(面、胴、手、上下擺振、斜擺振、快速擺振等),打擊的部分,在有元立的條件下,能夠打出基本的「五本招式」:面、手、胴、手-面與手- 胴。 以上這些也就是我們在新生班的教學重點。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上,含三級) * 「初段」的標準是,兩位「一級」的劍士,在為時約一至二分鐘的「地稽古」時間內,可以打出「有效打擊」。 與一級的差別是:「一級」時,是有元立會讓出...

劍道之美、始於著裝

劍道之美、始於著裝 文章日期:2007-09-25 23:21 劍道之美、始於著裝 ~ 延續「初任裁判」的心得分享。 在 Waikato 道館裡,除了安排有正式的護具穿戴教學之外,每一次戴上面部,開始對打之前,我們都會稍加檢視一下學生們穿戴護具的情形,幾個檢視的重點,供大家參考: 1. 水平的蝴蝶結 :道服上衣前端的蝴蝶結、胴部後方的蝴蝶結、面部的蝴蝶結,這三個節的園圈大小,與剩下的繩長,應該約略相等,而且需成水平方向。(當然還有大家已經熟知的面紐長度需短於40 公分。這是基於安全性的考量。) 繩結需成「水平」方向, 有一個科學的解釋 ,以及一個文化上的意義。科學解釋是,垂直方向的蝴蝶結,因為劍道練習過程中的移動,重力會輕扯那兩段直線的部份,使得蝴蝶繩較易鬆脫,因而影響練習的流暢與時間。 在文化意義上 ,據井上老師解釋,日本和服上的繩飾,生人的穿著是呈水平方向,而死後入殮時所穿著的和服繩結,則呈垂直狀。因而,在武士的著裝上,垂直方向的蝴蝶結,比較「不吉利」。 2. 背後的道服,是否「平整」 。穿道服與穿襯衫很像,在綁劍袴(hakama)之前,就應先把道服的前後部份拉平,再開始綁的動作。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穿劍袴時,應該先把左腳穿進去,再穿右腳?為什麼?理由是:習俗(convention)。當然,這點沒有硬性規性。不過,習慣上,先穿進的那隻腳,在脫劍袴時,則是比較後脫出來。 3. 頭巾穿戴後,應注意「收尾」。 在戴上頭巾、綁緊之後,如果還剩下一部份,在戴上面部之後,會多出一塊三角形的「尾巴」,這樣,在練習的過程中,便會飄來飄去,並不雅觀。 解決之道,是在綁完頭巾之後,把那塊多出來的三角形,再往內多折一折,如此,不僅不會有那條多餘的尾巴,而且,在頭頂的上方,也多墊了一層布,對「吸震」的效果,不無小補。 4. 面紐應該「平順」。 面紐在綁完之後,應該再用手指去檢查一下,面紐是否平順地貼在布糰上方。 若否,則應該稍加調整。 5. 手部(kote)的繩索 不應該過長而下垂。 6. 破損的護具應該盡快修理。 這不僅是為了美觀,更有安全性上的考量。  * 當然,我完全同意,這麼樣「龜毛」、「認真」地穿戴道服、護具,與比賽勝負不特別有關係。但是,放眼望去,一些比較資深,也打得比較好劍友,他們穿戴護...

人一己百

重溫《 現代劍道百家箴 》 我的體驗/ 岩瀨 鉾太郎(劍道範士八段) 我在舊制「枥木中學」擔任劍道老師的十四年裡,每天用腳踏車約費兩小時,行二十四公里路。 冬季訓練時,清早三點就動身。其間有風、有雨又有大雪,但是為了貫徹初期的心願,一天也不敢松懈,結果發現,對志在劍道的人來說,精神力和魄力是何等的重要。 又在那個期間,每年都去參加京都大會(當時稱為演武),見學諸權威老師們的比賽、姿勢、態度等。如果感到好的,就費心研究分析,並化為自己之物。 在戰前是利用粗陋的平房來當道場(館),命名「造士館」,來訓育青少年。戰後新建「養心館」道場,指導的主旨為發揚日本精神。 「劍是心,心正、劍亦正,學劍者當先學心」,這是我的道場的道場訓(館訓)。指導的重點放在:學劍道即是心的修養。我確信唯有「正人正劍,兩立之時」,才能產生純正的劍道。 「人做十次我百次,人學百次我學千次」,此言對志向學劍道者應時常放在心頭,要比別人多於幾倍的精進和努力。 再者,「斷然、衝進、伸直」則是精進技術上最重要的一件事。 原文出自 《 現代劍道百家箴 》: 我的體驗/岩瀨 鉾太郎(劍道範士八段) 譯/黃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