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Sketching Some Postmodern Alternatives - CCM

Sketching Some Postmodern Alternatives:
Beyond Paradigms and Research Programs as Referents for Science Education
David R. Geelan (2000)

It is about Conceptual Change model again.

- Personal note 1:
Some possible alternative referents for thinking about scie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draw - by analogy and metaphor -
  • on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outlined by Kelly (1955, 1963, 1966, 1970; Bannister & Fransella, 1971),
  • on Polkinghorne's (1992) 'postmodern epistemology of practice',
  • on Van Manen's (1977, 1990, 1991) 'pedagogical thoughtfulness' and
  • on Whitehead's (1989, 1998) 'living educational theory'.
- Perosnal note 2:
Polkinghorne (1992) has suggested that postmodernism in its many forms has three consequences for practices in the 'service professions' (psychology, sociology, social work, nursing and police work, family services, education and others). He characterises these as
(a) foundationlessness - a skepticism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grounding practices in firm, invariant theoretical structures,
(b) fragmentariness - the recognition that social worlds are complex, diverse and changeable, rather than unitary, uniform and static and
(c) constructivism - the idea that human knowledge is something actively constructed by human minds as they seek to understand the flow of experience in which they are immersed.

- Text copy and paste from
Electronic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 V5 N1:
http://unr.edu/homepage/crowther/ejse/geelan.html

近期熱門文章

劍道旅程:初段至五段半的「旅遊手冊」

2009年,懷卡托劍道協會升段審查 認識我的好友,大概都知道,在 1998 年時, Marleen 與我機緣湊巧移居紐西蘭的漢彌爾頓市(Hamilton),成了方圓百里之內,「唯二」會打劍的兩個人。隔年,因緣成熟,成立了 懷卡托劍道館 ,開始肩負起「 劍道指導者 」的重任。 自己打劍道,跟教別人打劍道,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記得在道館成立約半年左右, 徐恆雄教練率領了二十多位師兄弟,到紐西蘭來看我們 ,在教練返國之後約一年,換我回台灣。在前去拜訪教練的時候,教練問我的第一句就是:「說吧!你哪裡不會教?」 我不禁大笑出來,回答他:「 教練真是『內行人』! 」 在劍技的教學之外,如何幫學生通過升段考試(昇段審查)是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大家或許可以想見,當我們「從一二一二開始」教出來的學生,第一次升上初段時,我們心中的那份成就感,實在是相當美好。曾經,我記得每個升段的學生,也曾在雅虎奇摩部落格中寫下我們道館「 十七段 」的故事。 底下我希望分享的是這些年的教學經驗、參與紐西蘭劍道協會的昇段審查(從六級到四、五段)經驗,以及向幾位熟識的日本先生請益,而逐漸摸索出一套「說法」,主要是針對我們道館裡的初學者,幫助他們在劍道的旅途中,有個方向感,類似「旅遊手冊」或「觀光指引」的功能。 若在此分享之後,也對劍友有幫助,自然是功德無量! 簡單來說: 初學者在「級 Kyu」的階段 ,主要的學習目標是,在肢體上能夠做出「氣劍體一致」的正確打擊動作。具體來說,當元立(motodachi)提供打擊目標,初學者的打擊動作愈「協調」時,所獲得的級數便愈高。按這個標準而言,「一級」的初學者,就是可以做出氣劍體一致的人。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下) 升段考試的基本項目,由淺而深包括:中段構形、腳步、擺振(面、胴、手、上下擺振、斜擺振、快速擺振等),打擊的部分,在有元立的條件下,能夠打出基本的「五本招式」:面、手、胴、手-面與手- 胴。 以上這些也就是我們在新生班的教學重點。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上,含三級) * 「初段」的標準是,兩位「一級」的劍士,在為時約一至二分鐘的「地稽古」時間內,可以打出「有效打擊」。 與一級的差別是:「一級」時,是有元立會讓出...

人一己百

重溫《 現代劍道百家箴 》 我的體驗/ 岩瀨 鉾太郎(劍道範士八段) 我在舊制「枥木中學」擔任劍道老師的十四年裡,每天用腳踏車約費兩小時,行二十四公里路。 冬季訓練時,清早三點就動身。其間有風、有雨又有大雪,但是為了貫徹初期的心願,一天也不敢松懈,結果發現,對志在劍道的人來說,精神力和魄力是何等的重要。 又在那個期間,每年都去參加京都大會(當時稱為演武),見學諸權威老師們的比賽、姿勢、態度等。如果感到好的,就費心研究分析,並化為自己之物。 在戰前是利用粗陋的平房來當道場(館),命名「造士館」,來訓育青少年。戰後新建「養心館」道場,指導的主旨為發揚日本精神。 「劍是心,心正、劍亦正,學劍者當先學心」,這是我的道場的道場訓(館訓)。指導的重點放在:學劍道即是心的修養。我確信唯有「正人正劍,兩立之時」,才能產生純正的劍道。 「人做十次我百次,人學百次我學千次」,此言對志向學劍道者應時常放在心頭,要比別人多於幾倍的精進和努力。 再者,「斷然、衝進、伸直」則是精進技術上最重要的一件事。 原文出自 《 現代劍道百家箴 》: 我的體驗/岩瀨 鉾太郎(劍道範士八段) 譯/黃太郎

劍道之美、始於著裝

劍道之美、始於著裝 文章日期:2007-09-25 23:21 劍道之美、始於著裝 ~ 延續「初任裁判」的心得分享。 在 Waikato 道館裡,除了安排有正式的護具穿戴教學之外,每一次戴上面部,開始對打之前,我們都會稍加檢視一下學生們穿戴護具的情形,幾個檢視的重點,供大家參考: 1. 水平的蝴蝶結 :道服上衣前端的蝴蝶結、胴部後方的蝴蝶結、面部的蝴蝶結,這三個節的園圈大小,與剩下的繩長,應該約略相等,而且需成水平方向。(當然還有大家已經熟知的面紐長度需短於40 公分。這是基於安全性的考量。) 繩結需成「水平」方向, 有一個科學的解釋 ,以及一個文化上的意義。科學解釋是,垂直方向的蝴蝶結,因為劍道練習過程中的移動,重力會輕扯那兩段直線的部份,使得蝴蝶繩較易鬆脫,因而影響練習的流暢與時間。 在文化意義上 ,據井上老師解釋,日本和服上的繩飾,生人的穿著是呈水平方向,而死後入殮時所穿著的和服繩結,則呈垂直狀。因而,在武士的著裝上,垂直方向的蝴蝶結,比較「不吉利」。 2. 背後的道服,是否「平整」 。穿道服與穿襯衫很像,在綁劍袴(hakama)之前,就應先把道服的前後部份拉平,再開始綁的動作。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穿劍袴時,應該先把左腳穿進去,再穿右腳?為什麼?理由是:習俗(convention)。當然,這點沒有硬性規性。不過,習慣上,先穿進的那隻腳,在脫劍袴時,則是比較後脫出來。 3. 頭巾穿戴後,應注意「收尾」。 在戴上頭巾、綁緊之後,如果還剩下一部份,在戴上面部之後,會多出一塊三角形的「尾巴」,這樣,在練習的過程中,便會飄來飄去,並不雅觀。 解決之道,是在綁完頭巾之後,把那塊多出來的三角形,再往內多折一折,如此,不僅不會有那條多餘的尾巴,而且,在頭頂的上方,也多墊了一層布,對「吸震」的效果,不無小補。 4. 面紐應該「平順」。 面紐在綁完之後,應該再用手指去檢查一下,面紐是否平順地貼在布糰上方。 若否,則應該稍加調整。 5. 手部(kote)的繩索 不應該過長而下垂。 6. 破損的護具應該盡快修理。 這不僅是為了美觀,更有安全性上的考量。  * 當然,我完全同意,這麼樣「龜毛」、「認真」地穿戴道服、護具,與比賽勝負不特別有關係。但是,放眼望去,一些比較資深,也打得比較好劍友,他們穿戴護...

憑空消失的日子:儒略曆 - 格里曆

頒行格里曆的1582 年十月:消失的十天 日不落國的 1752 年九月:消失的十一天 在我知道英文的名字大多是以「音譯」的方式進行之後,把「Mary」譯成「瑪麗」或「瑪莉」很容易理解,但是, 為什麼「John」會被譯成「約翰」呢? 今天,碰到一個更有趣的譯名:「Julian calendar」是「儒略曆」! 好奇之餘,上網搜尋了一下,意外地增廣了見聞:  由於「0.002%」的誤差: 儒略曆每年 365.25日 與 格里曆每年 365.2425 日。 在曆法的改革上, 每個國家、地區,因採行新曆的時間不同, 各自在月曆上「抹去」的日子,也從 10 到 13 天不等。 這樣「憑空消失」的日子,什麼時候會再來呢? 《科學發展,2015年4月,508期》 * * *  底下文字,節錄轉貼(並稍稍改寫)自維基百科: 儒略 (拉丁 文 : Gens Iulia  或  Iulii ),一譯 「 尤利烏斯」 ,是古 羅馬 的一个 貴 族氏族, 現今 也被用作該氏族成 員「 儒略・凱撒 」(或: 尤利烏斯・凱撒 )的代名 詞 。這個氏族成 員 在 羅馬 共和 國 早期享有尊 貴 地位,第一位成 為羅馬執政官 的是公元前 489 年的 Gaius Julius Iulus ,但最 為 人熟知的是儒略·凱撒 。 應該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現在通常將此人譯作 「 尤利烏斯·凱撒」 , 但在天文學上仍沿用「儒略曆」一詞,而不是「尤利烏斯曆」。 * * *  儒略曆 (Julian calendar),是 格里曆 (Gregorian calendar) 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 儒略・凱撒 (Julius Caesar,後稱「凱撒大帝」) 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 Sosigenes of Alexandria )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 45 年 1 月 1 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曆曆法的一種曆法。一年設 12 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 365 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  365.25  日。 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 1582 年後被...

稽古如比賽,比賽如稽古

修煉劍道的心理準備/重岡 昇(劍道範士八段) 重溫《 現代劍道百佳箴 》 剣道修行の心構え  我在武專畢業後,於昭和十二年(1937)進入大阪府警就職。當時的主任師範是已故的志賀矩範士。在昭和二十四年,他於鹿兒島病逝。在我的壯年時期,我專心追隨志賀先生學習,他的言行對我的劍道修養和人生處世都成為終生的支柱。對先生的追憶,我想從自己的角度稍作整理與分享。 志賀先生是一位人格高潔、頭腦明晰、口才出眾且具有古武士風範的武士。當時,我三十多歲,正在警察學校和武德會進行每日三次以上的稽古。此外,晚上我也經常拜訪老師的住處,聆聽他談論劍道的理念。越是沉浸於稽古之中,我拜訪的頻率越高;反之,當稽古有所鬆懈時,與先生的往來便會變得疏遠。此時,老師通常會主動催促我。 如今,雖然練習時間大致相同,但能夠拜訪師範家中並親自聆聽教誨的機會卻大幅減少了。我認為應努力創造更多聆聽劍道相關討論的機會,或者透過閱讀來拓展自己的見聞。就像相撲的三大原則所說:「看、聽、拿。」(見る、聞く、取る) 老師善於洞察對方。在稽古中,他能藉由「見取稽古」發現對方的習癖或起手動作,並斷言:「要打那裡」隨後,他必定能以精準的一擊證明自己的判斷。 「初太刀絕不可失」 無論對方是何等的大師,或是級位較低的初學者,在行禮後應該以互格的氣氛,灌進全力、賭注生命,去爭取第一支的勝利。 「打其出端」 稽古時,必須時刻抱有擊中對手出端(起手動作)的心態,並事先做好萬全準備。必須做到「不動心」, 以平常心超越四戒 (驚懼疑惑),才能掌握這一境界。 「打對方的間隙才是劍道;若程度相當,先出手者必敗」 具有心技兼備架勢(構え)的對手不會有破綻可言。而心技失衡則會形成破綻,進而產生合理的技術並實現技理合一。過度勉強會導致崩壞,進而在心中產生焦躁,若使出勉強的技術便會露出破綻。當二人程度旗鼓相當時,先出手的一方往往會被對方捕捉到起手動作,進而落敗。 「來吧,若不來,我就攻過去了」 這展現在對峙時, 「 待中懸 」與「 懸中待 」的心態 ,從中領悟其中的妙理。「一九的十、二八的十、五五的十,以此可和。」 「來者即迎,去者即送」 和 「來者不拒,去者不追」 的心境有著微妙的差異。自古以來,人之和也罷,劍之和也罷,以圓融為最好。 「長處即短處,沒有兩全之事」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磨煉自己的個性是實現人生完整的一生之路。面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