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024 起發佈的文章

揮汗修行

我的劍道修行/ 紙本榮 栄一  (劍道範士八段) 重溫《 現代劍道百家箴 》 私の剣道修行 我的恩師是被譽為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的劍聖,同時也是劍道範士、居合道範士、杖道範士的 中山博道先生 。先生時常對門徒說:「 做困難的事才是修行 。」這句教誨至今仍深刻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自古以來,劍道就被認為是「 挨打的修行 」。劍道始於禮,終於禮。除了劍道以外,沒有其他的活動,會在被打後,向對手行禮說「謝謝!」;或在擊中對手後,對手也會行禮說「謝謝」的。這才是真正的修行。通過累積這種「挨打說謝謝的修行」,自然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人格修養的基石。 每當被問及︰「何謂劍道的本質?」時,我必回答說:「如果寫成文字,就是『正直』二字。」劍道講求正確的姿態、態度與氣合,擊打的刀法也務必要直。即使贏得再漂亮,若使用的是投機取巧的劍法,也是無法進步的。昔日劍客 嶋田虎之助先生 說過:「心不正,劍亦不正。」他還指出:「欲學劍者應先修心。」精神與身體若無法合一,就稱不上是完整的劍道人(修行者)。 因此,劍道修行者應同時鍛鍊劍理與劍技,使之完全內化於身,並培養偉大的精神力量與強健的體魄。精神力量能克服身體上的障礙,也能成為制止暴力的力量;而體魄則能完全戰勝一切挑戰。 近年來,青少年參與劍道的熱潮逐漸興起,對於劍道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有了全國性的普遍認識,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我們應該致力正確的青少年指導方法,以真誠的態度,讓他們真正愛上劍道。正如古語所言:「喜歡才能精通。」能夠讓青少年說出「寧願不吃飯也捨不得不練劍道」的指導者,才稱得上是偉大的導師。不僅是劍道,其他學科的學習亦是如此。 我有今天,全都是拜劍道所賜。通過劍道,我得以不斷修養自身,並能為社會和他人貢獻力量,這無疑是最大的幸福。今後,我也將繼續通過劍道,致力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在人生中,唯有揮灑汗水才是修行的一部分,我們的生命也正體現於此。如今,我已經六十九歲,但仍能與年輕人一同練習,這讓我的人生充滿了劍道帶來的幸福與感謝之情。 大多數前輩和老師至今仍然精神奕奕地指導著後進學員,與他們相比,我們實在還像是小孩,仍需更加努力。 * * * 日日感思流汗之行。

稽古如比賽,比賽如稽古

修煉劍道的心理準備/重岡 昇(劍道範士八段) 重溫《 現代劍道百佳箴 》 剣道修行の心構え  我在武專畢業後,於昭和十二年(1937)進入大阪府警就職。當時的主任師範是已故的志賀矩範士。在昭和二十四年,他於鹿兒島病逝。在我的壯年時期,我專心追隨志賀先生學習,他的言行對我的劍道修養和人生處世都成為終生的支柱。對先生的追憶,我想從自己的角度稍作整理與分享。 志賀先生是一位人格高潔、頭腦明晰、口才出眾且具有古武士風範的武士。當時,我三十多歲,正在警察學校和武德會進行每日三次以上的稽古。此外,晚上我也經常拜訪老師的住處,聆聽他談論劍道的理念。越是沉浸於稽古之中,我拜訪的頻率越高;反之,當稽古有所鬆懈時,與先生的往來便會變得疏遠。此時,老師通常會主動催促我。 如今,雖然練習時間大致相同,但能夠拜訪師範家中並親自聆聽教誨的機會卻大幅減少了。我認為應努力創造更多聆聽劍道相關討論的機會,或者透過閱讀來拓展自己的見聞。就像相撲的三大原則所說:「看、聽、拿。」(見る、聞く、取る) 老師善於洞察對方。在稽古中,他能藉由「見取稽古」發現對方的習癖或起手動作,並斷言:「要打那裡」隨後,他必定能以精準的一擊證明自己的判斷。 「初太刀絕不可失」 無論對方是何等的大師,或是級位較低的初學者,在行禮後應該以互格的氣氛,灌進全力、賭注生命,去爭取第一支的勝利。 「打其出端」 稽古時,必須時刻抱有擊中對手出端(起手動作)的心態,並事先做好萬全準備。必須做到「不動心」, 以平常心超越四戒 (驚懼疑惑),才能掌握這一境界。 「打對方的間隙才是劍道;若程度相當,先出手者必敗」 具有心技兼備架勢(構え)的對手不會有破綻可言。而心技失衡則會形成破綻,進而產生合理的技術並實現技理合一。過度勉強會導致崩壞,進而在心中產生焦躁,若使出勉強的技術便會露出破綻。當二人程度旗鼓相當時,先出手的一方往往會被對方捕捉到起手動作,進而落敗。 「來吧,若不來,我就攻過去了」 這展現在對峙時,「 待中懸 」與「 懸中待 」的心態,從中領悟其中的妙理。「一九的十、二八的十、五五的十,以此可和。」 「來者即迎,去者即送」 和 「來者不拒,去者不追」 的心境有著微妙的差異。自古以來,人之和也罷,劍之和也罷,以圓融為最好。 「長處即短處,沒有兩全之事」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磨煉自己的個性是實現人生完整的一生之路。面強的人,守面...

技前:氣攻理打

攻擊/一川 格治(劍道範士八段) 重溫《 現代劍道百家箴 》 松崎浪四郎先生 是舊久留米藩士,自幕末嘉永、安政至明治中期,以劍聞名於天下。常言道:「人的價值在於蓋棺定論。」松崎先生作為劍士,其波瀾壯闊的一生便是一段追求完善人格的偉大旅程。據說,他在經歷了苦行般的修鍊後,終成如玲瓏美玉般的人格者,並擁有福德圓滿的生命。其劍道造詣亦被譽為當時日本第一。關於此事,曾是劍道界權威的大御所 高野佐三郎先生 有如下評語: 「 我認為日本第一的劍士非松崎先生莫屬。我曾受到松崎先生的寵愛,聆聽了他許多高見,也得到了他的秘傳。然而,如果現今,大家都能真正守住先生的試合風範,並進一步研究,以作為後輩的榜樣,那該有多好。 當年的試合可不是像現在這樣,隨便打幾下便算取勝。如今的人打了幾下面或胴,便說自己贏了。然而,松崎先生的試合不僅僅在於擊打,而是他在勝負前後的每一個動作都顯得極為尊貴。 他以正眼(或中段)構え起手,一招一式皆有攻勢,絕不隨意出擊。 迫攻時一步步逼近,或緊或鬆,先攻小手,若覺得力度不夠,便再攻面。 他的打法是先攻擊壓制對手,使其喪失戰鬥力,然後才擊打取勝。 這種包含靈魂的試合,是現今的人看不到,也無人談及的。 現在的人只是隨意擊打,然後說自己勝了,或判定對手強弱、技術高低。我們見過松崎先生那樣的試合,實在覺得如今的打法非常可笑。 因此,未來的劍道大家們應注意這一點,親自領悟劍道的真理與深味,並以身作則傳授給後輩。若不如此,劍道便失去了真正的價值。無論如何,必須在攻擊之後再擊打。可如今,人們毫不在意這些,無論是什麼架勢,只管打幾下,若能取勝便自以為了不起。然而,松崎先生的劍道,蘊含著禪的真理,具有深遠的韻味,若不懂禪理便無法體會。 」 誠然令人欽佩不已。今日的劍道似乎僅僅在於透過隨意的擊打來享受勝負的快感,卻忽視了松崎先生所提倡的「攻擊」與勝負前後的動作。 所謂攻擊,正如字面所示,是先「攻」再「擊」。若只是執著於單純的擊打,而未能以精神之「氣」攻擊、以劍術之「技」攻擊,那麼就未能把握其中的重要意義。 * * * Facebook on 5 April 2020 試合 shiai =比賽

酬酢之中

直入天地大道之劍/大森 曹玄(劍道範士八段) 重溫 《 現代劍道百家箴 》 少年時,我在有信館道場學習劍道。但從我開始漸漸懂事之後,便對劍道的學習產生了疑問:劍道到底是甚麼?學這種東西值得嗎?在沒人可以互相討論,而滿腦都是煩惱之時,我恰巧在一本雜誌上,讀到山田次郎吉先生的《劍道一夕談》的文章。開頭第一句話就道: 「劍道不在斬、突、擊、抑之間,而在酬酢之中。」 又言: 「如能認識劍道為何物,就能直入天地之大道。」 文章中又提到,山田先生「繼承了繼承的第十五代直心影流的要領,在於 『拋棄後天習得的習氣與行為,回歸本然清明之恆體』 的核心理念。」我讀到這裡時,感到眼前一線光明,於是,馬上就去造訪山田先生。 由神原先生繼承的道場,因關東大震災而付之祝融,當時山田老師住在靠近鶯谷的一間小房子。起先以「沒有道場」的理由,拒絕我拜為門下,但後來,見到我日日懇求的熱誠時,才勉強答應說:「好!那麼來一橋商科大學的道場吧!」 第二天,我到了指定的道場。雖然,我也是一個有段位的,可是卻連竹刀都不准拿,且被命令以深呼吸「啊呼!啊呼!」地沿著直線行走;這種步法就是直心影派的「直步」。亦是所謂「驅除後來習態容形」的基礎修煉。 我就這樣,連續練了三個月的「直步」行走。隨著老師對我說:「會做了,就算是出師!」聽了此話,我高興得立刻偕同當時商大劍道部的委員長——大西英隆先生,跑到甲州的山寺,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練了一百支的組合刀形。如此要命的練習,就是禪學所言的「大死一番」。因此,才能把持著於心體的「後來習態之容形」完全除掉,接而回復「本來清明之恆體」。 野外的修煉,也在這樣的氣氛下,用三尺三寸的短竹刀來加以演練的。老師常常教導我說:「 由上段打的時候,要用泰山崩潰般的氣魄打擊。 」如今再也難以有聽到此話的機會了。 如此, 殺盡後來習態之容形 , 使自己直入天地,回復未來清明的恆體 ,這種劍之道才合乎「禪」之意了。山田老師說:「 劍道不需禪。那真是一番道理,因直心影派的修煉,原本就是禪。 」我時常感謝山田老師,因由他那裡,我學到了足以形成人格身心基礎的劍道。  *附註 * 1. 三句日文原文與原中譯文: 剣道とは斬り、突き、撃つ抑ゆるの時にあるのではない。知って酬酢の中に在る 劍道不在斬、突、擊、抑之間。反而正在酬酢之中。 剣道を辨えることによって、人は天地の大道に直入すべきである 既能認識...

人一己百

重溫《 現代劍道百家箴 》 我的體驗/ 岩瀨 鉾太郎(劍道範士八段) 我在舊制「枥木中學」擔任劍道老師的十四年裡,每天用腳踏車約費兩小時,行二十四公里路。 冬季訓練時,清早三點就動身。其間有風、有雨又有大雪,但是為了貫徹初期的心願,一天也不敢松懈,結果發現,對志在劍道的人來說,精神力和魄力是何等的重要。 又在那個期間,每年都去參加京都大會(當時稱為演武),見學諸權威老師們的比賽、姿勢、態度等。如果感到好的,就費心研究分析,並化為自己之物。 在戰前是利用粗陋的平房來當道場(館),命名「造士館」,來訓育青少年。戰後新建「養心館」道場,指導的主旨為發揚日本精神。 「劍是心,心正、劍亦正,學劍者當先學心」,這是我的道場的道場訓(館訓)。指導的重點放在:學劍道即是心的修養。我確信唯有「正人正劍,兩立之時」,才能產生純正的劍道。 「人做十次我百次,人學百次我學千次」,此言對志向學劍道者應時常放在心頭,要比別人多於幾倍的精進和努力。 再者,「斷然、衝進、伸直」則是精進技術上最重要的一件事。 原文出自 《 現代劍道百家箴 》: 我的體驗/岩瀨 鉾太郎(劍道範士八段) 譯/黃太郎

不要執著於達成目標或結果

2024-10-03 星期四 我很意外地發現,這兩天,有本書自然地從心中湧現讓我想去看它,因為我忘記隱約從哪裡聽到這本書的主題是「中陰」(bardos),而這從來都不在我理解、認知或閱讀的範疇裡。 是機緣成熟了吧!我感恩。 💕 死亡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的一面鏡子。 你做了哪些事,足以證明你並未虛度人生? 無常就好像是我們在生命中所碰到的一些人,起初難以相處,但認識久了,卻發現他們比我們所想像來得友善,並不恐怖。 * * * 2024-11-26 星期二 不要急著想解決你所有的懷疑和問題;誠如上師們所說的:「急事慢做。」我總是告訴我的學生不可以過分的期待,因為精神的成長需要時間。 光是把日文學好或成為醫生,就需要多年的時光:我們怎麼能夠期待在幾個星期之內就獲得一切答案呢?精神的旅程,是一種持續學習和淨化的旅程。 當你知道這一點,你就會變得謙虛。西藏有一句著名的諺語說:「不要把了解誤以為是證悟,不要把證悟誤以為是解脫。」密勒日巴尊者也說:「不要抱有證悟的希望,卻要一輩子修行。」 「不要懷抱著達成的希望,而是應該一生都在修行。」不要執著於達成目標或結果,而是專注於持續的實踐與努力。 Quote from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 Don't be in too much of a hurry to solve all your doubts and problems; as the masters say, "Make haste slowly." I always tell my students not to have unreasonable expectations, because it takes time for spiritual growth. It takes years to learn Japanese properly or become a doctor: Can we really expect to have all the answers, let alone become enlightened, in a few weeks? The spiritual journey is on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除草時的偶遇和雜感

  昨天下午,想說利用太陽下山前,不太熱不太冷的時候,整理一下居家環境,於是從修剪前院的樹籬開始。 本來是沒有想到要拍照的,所以沒有修剪前的照片,這是修剪之後的結果,所以只能請各位看官自行想像,樹籬在修剪之前的高度,是無法看到照片中那輛藍色汽車的,當然,頂端有一些參差不齊的高枝。 想到要拍照的緣由是因為,在修完樹籬,才開始除一小片草地不久,同時也在除草的隔壁鄰居朝著我揮手並走了過來。 【 偶遇 】 於是我們各自摘下護耳的耳機,開始寒暄。他說:他已經把房子放到市場上,準備要賣了。我很驚訝地問他為什麼?他告訴我說:他們想要換個小一點的房子(downsize)。 我驚訝地反問:不會吧!你的孩子都還在長大中,應該還不到 downsize 的時候吧? 他解釋道:因為從去年公司重組,他失業之後,這十個月來,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職位;主因是他不想從最低階的工程師幹起 ... ... 把目前這個四房的房子賣掉,換成三房而且地塊較小的房子,之間的差價足以讓他們在財務上喘口氣。他們預計搬到小孩就讀的中學附近,這樣,如果奧克蘭有機會,他也可以把家留在這裡,以通勤或是短住的方式,在奧克蘭工作。(奧克蘭是個大城市,工作機會較多。) 他還說,他已經住過大房子了,整理起來還蠻累人的,而且單靠太太的一份薪水,實在有些吃力。等他將來找到合適的工作,再換回大房子,也不是太困難的事。 聽完他的故事和整個思量過程,對這位住在隔壁五年多的好鄰居,我除了祝福他一切順利(Good luck)、請保持聯絡(Please keep in touch)之外,實在不知道還能再說些甚麼。     言有盡,而意無窮:我心中的祝福之意,遠比我語言所能表達的要多得多。 最近生活中的機緣,讓我接觸到《西藏生死書》。我才剛從書中複習到所謂「無常」的觀念,馬上就有一個生活中的實例讓我細細地思量。 底下是我昨天早上在臉書寫下的文字(感覺寫臉書,更像是在記日記): 我很意外地發現,這兩天,有本書自然地從心中湧現讓我想去看它,因為我忘記隱約從哪裡聽到這本書的主題是「中陰」(bardos),而這從來都不在我理解、認知或閱讀的範疇裡。 是機緣成熟了吧!我感恩。 💕 死亡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的一面鏡子。 你做了哪些事,足以證明你並未虛度人生? 無常就好像是我們在生命中所碰到的一些人,起初難以相處,但認識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