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中譯:「劍道指導的心態」及其解釋

剣道指導の心構え 剣窓(平成20年2月号)」(日本語) "The Mindset of Kendo Instruction" and its explanation 「劍道指導的心態」及其解釋 Sam Tsai 中譯 Photo Credit: Rhone Ya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hinai - 竹劍的意義 For the correct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Kendo,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teach the correct way of handling the shinai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sword . 為了讓劍道可以正確地傳播與發展,在教學上應從「劍的原理」出發,致力於傳授正確的持刀方法。 Kendo is a way where the individual cultivates one’s mind (the self) by aiming for shin-ki-ryoku-itchi (unification of mind, spirit and technique) utilizing the shinai. The “shinai-sword” should be not only directed at one’s opponent but also at the self. Thus, the primary aim of instruction is to encourage the unification of mind, body and shinai through training in this discipline. 劍道是一種利用竹劍來陶冶心性(自我)的方式,以「心氣力一致」(心、精神和技術的統合)為修練目標。 手中的「竹劍」 不僅要朝向對手,也應該 朝向自己 。 因此,教學的主要目標是透過劍道的學習與訓練,來促進心、身與竹劍三者的統合。 Reiho - Etiquette - 禮法 When instructing,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etiquette to encourage re...
最近的文章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孫子,《形篇》: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我的粗淺理解: 第一句是對 構え 的提醒; 自己把構え站好,就是立於「不敗」之地。 對手一有破綻,立刻能出擊,就是「不失敵之敗也」。 簡單的兩句話,摘要了「懸待一致」的要旨。 第二句是 技前 (わざまえ)的思考; 「先勝而求戰」是指不要輕易出手。自己要準備好,還要時機成熟。 「先勝後擊」才合於劍理,在讓對手的構え潰敗之前所取得的勝利,只能算是「僥倖」。 第三句是 日常鍛鍊 方向的總結:修道而保法! 道是內、是文,是心性。 法是外、是武,指體能,招式、策略等。 孫子果然是善戰的勝者!🙇‍♂️  

一場科學與想像的思維盛宴:《潛藏的宇宙》翻譯後記

《 潛藏的宇宙:量子世界與時空的湧現 》 (2023年11月初版,大石文化出版) 「比科幻更令人驚奇的,往往是科學本身。」這句話完美詮釋了蕭恩·卡羅爾教授這本《 潛藏的宇宙:量子世界與時空的湧現 》帶給我的智性震撼。接下這本書的翻譯工作,不僅是一場知識的探險,更是一次徹底顛覆我既有認知的「典範轉移」之旅。 卡羅爾教授曾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現為聖菲研究所外聘教授,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科普作家之一。他在量子物理與科學哲學領域著作等身,其2016年作品《 詩性宇宙 》在台灣出版後便廣受好評,成為科普愛好者必讀的經典之作。 《潛藏的宇宙》全書分為三大篇章,建構出一幅令人嘆為觀止的量子世界圖景。首部曲從「上帝是否在擲骰子?」這個愛因斯坦與波耳的世紀之辯切入,帶領讀者重新審視量子力學那些「鬼魅般」的基本原理。回憶大學初學量子力學時,那種顛覆古典物理認知的震撼感至今記憶猶新。當時老師諄諄教誨:面對這門「新物理」,必須先「全盤接受」其離經叛道的本質,而非試圖用古典思維強加解釋。我就是憑著這個「心法」,學會從薛丁格方程求解波函數,理解虛數構成的機率振幅如何平方為現實世界裡的機率大小。漸漸地,我接受了機率就是這個世界的本質,也認同哥本哈根學派所提出的「上帝是在擲骰子」的主張,卻始終不解為何愛因斯坦對此深惡痛絕,更困惑像費曼這樣的奇才也會坦言「無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 當本書把我熟悉的學習方式稱為「閉嘴計算」典範,把我所學會的內容歸為「教科書量子力學」時,初讀時那份錯愕與抗拒,逐漸轉化為會心一笑的領悟。這促使我跳脫既有框架,以全新視角重新審視量子力學的本質。相信每位曾修習量子物理的讀者,都能在這場「溫故知新」的思維之旅中找到獨特的樂趣。 第二篇章宛如科幻小說般引人入勝,卡羅爾教授深入探討艾弗雷特提出的「多世界詮釋」。這個又稱為「簡樸量子力學」的理論,以近乎禪學「斷捨離」的方式,剝除所有測量假設,直指量子力學最純粹的本質:若我們僅保留薛丁格方程和波函數這兩大基石,世界將會呈現何種面貌?答案令人震撼——每一次測量都不會造成波函數崩陷,而是導致宇宙分裂出無數平行分支!換言之,只要我們勇於正視量子糾纏與退相干等現象的本質,「多個世界」(波函數分支)的出現將是邏輯必然,而非科幻情節。這部分論述精妙絕倫,我誠摯邀請讀者跟隨作者抽絲剝繭,細細品味這個「比科幻更科幻」的科學推演過程,並思考由此衍生的深刻哲...

劍道日記:無我

#KendoEvening  02/04/2025 Day 107 – 500 suburi done ✅ with my Kendo family 💪😄 It feels so good to be back. Really appreciate all your company and hard work 🫶🫶 最近夫人在道館引入一個新的練習菜單:素振五百下;一次一百下,共分五趟結束。 對於有經驗的剣道人而言,五百下素振不是難事。但由於道館裡有很多初學者,他們是第一次感受到「一次超過一百下素振」的體驗。在此之前,我都是以二十或三十為一組的揮劍練習。 根據他們在練習後的分享,揮完這五百下素振,感覺都很有成就感。不過,在過程中,會有一些恐懼和遲疑,在身體稍微感到疲憊的時候,會開始擔心自己是否能夠完成這一輪的一百下,或是接下來的數百下素振。 我也請大家分享自己是如何克服這些恐懼或遲疑的。其中有位劍士分享,他是專注於老師所教過的正確技巧,一次次地要求自己的身體去正確地揮劍;另一位劍士則是分享,他的心中浮現起前些年來紐西蘭講習的石田健一範士的身影,以及他講到他每天素振千下的故事。 聽著大家的分享,讓我回想起小時候,剛開始做「一百下跳躍擺振」的時候,也是覺得困難重重,感覺根本就沒有那個體能可以完成。 那個時候,黃正惠教練分享給我們的訣竅就是:專注在喊聲(數數)。他說,只要你還能數,你就能繼續跳下去,愈累的時候,就要喊得愈大聲;讓喊聲幫著你把它跳完。 印象中,我那時的紀錄不高,大約是一口氣跳二百五十下而已。 現在的我,有點懂了,無論是專注於喊聲、正確的動作、心中崇敬的偶像等等,都是進入一種「無我」的狀態,縮小自我,不去擔心或感受自己疲累的手腳或肩膀,而是把重心、注意力放到另一個更大的目標上,並聚焦在眼前的這個任務,一次一下,沒有不必要的雜念,不去擔心未來還需要跳幾下,不去憂慮還有多少未完成的任務,只要專心地「活在當下」就好。

準備好,面對關鍵的決勝時刻

Photo Credit: Glenn Selwyn 2019   劍道的勝負/佐藤 卯吉(劍道範士九段) 重溫 《 現代劍道百家箴 》 剣道の勝負 劍道以爭奪勝負為前提,其意義在於以認真的態度追求勝利,並在其中找到修養人格的價值。這並非單純的動物性搏鬥,而是基於人格立場的較量,更應該是君子之劍的體現。 劍道不容許不正當或不合理的行為。從於理、順於道,專注於比賽,使身心高度統一,全力以赴,追求最佳表現。這種奉獻全部、專注而無懊悔的熱誠,是在其他場合難以感受到的價值。 一旦參與比賽,勝利固然值得追求。但因為比賽中有對手存在,勝敗結果難以預測。如果自己勝了,也應考慮到輸了的人。勝利固然可喜,但若能使對方輸得心服口服,才是完美的勝利。 不管是勝是敗,勝要勝得完美,輸也要輸得優雅。甚者,也要讓觀看的群眾,心存順服的心理才對。因為群眾往往對敗得漂亮的參賽者,不忘敬上由衷的掌聲,而對態度不佳的勝利者反倒不屑一顧。 參加比賽時,應追求一種深沉且高尚的態度,讓自己、對手,甚至觀眾都能從比賽中獲得啟發。 在比賽場合裡,知道自己為勝者,但寧可視自己為敗者的。這種人才算是正道的男子漢。 與其說只知道自己的勝利,不如說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失敗,這樣的人在人性上更為卓越。正如小泉信三先生所說:「常懷承認自身過失的勇氣,擁有承認錯誤的勇氣。」(常に自分の非を認める勇気を持て、自分の誤りを認める勇気を持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不會失敗或犯錯,但如果真的失敗或犯錯,就應該坦然承認,並承擔應有的責任。然而,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因此人們往往選擇辯解。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即使在我們的劍道界中,也經常看到辯解的情況。但無論如何,辯解都是令人難堪的行為。 英國人對所謂優秀的運動員的定義是︰「全力以赴地戰鬥,並坦然接受失敗。」孔子亦言:「過則無憚改。」這些言論,無非是劍道家最應參考的言詞。 勝敗乃兵家常事。無人能保證自己永遠勝利,失敗也在所難免。唯一應該做的,就是充分準備,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冷靜面對比賽。 不僅是在劍道比賽中,在人生的鬥爭中,也有關鍵的決勝時刻。 如果在這樣的時刻選擇懼怕或逃避,那麼只能淪為人生中的敗者。 在面對劍道勝負的關鍵時,不可有少許的躊躇。該進就進,需出就出,表現出勝負之戰的毅然態度。至於成功或不成功則是次要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在那一刻猶豫不決,可能因此錯失取勝的良機。

運、鈍、根

我的劍道觀/鈴木 恒雄(劍道範士八段) 重溫《 現代劍道百家箴 》 私の剣道観 俗語有云:「運、根、鈍。」沒有哪句諺語比這句話更能深刻體現人性的意義。這三個齒輪若能完美咬合並正常運轉,萬事皆可成功;然而,若其中一環偏離軌道,便會立刻招致失敗。某位劍道先輩曾告誡我,這正是劍道修行的要訣。我將此教誨深深銘刻於心,無時無刻不將其放在腦海,專心致志地走到了今天。 關於「鈍」:接受自己的平庸,並願意為此付出努力 在詞典中,「鈍」被解釋為「遲鈍」「動作遲緩」。修行時,老師經常對我說:「你實在不敏捷啊!」我深知,這份笨拙唯有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彌補,別無他法。於是,我下定決心,投入比他人多數倍的練習。由於過度疲勞,神經亢奮,常常連續幾夜不能入睡。某日,我向劍友訴說此事,他建議我喝酒助眠。自此,我對酒略有偏愛,起因便是如此。這種艱苦的經歷,恐怕是那些運動神經出眾、身手靈巧的人無法想像的。 關於「根」:不屈不撓地走向自己的目標 根性,結合了「溫和」( 優しい )與「嚴厲」( 嚴しい )的人性特質。於劍道中,所謂「根性」即是「骨氣」( 根性骨 )或「剛毅之魂」( 厳魂 ),總之,乃是堅定的意志與精神力量。近來,各項體育競技對選手的鍛煉中特別強調根性,甚至在一般社會中,「毅力」這一用語也廣受重視,實在令人欣慰。 然而,「根性」並非新奇之物,它自古以來就是劍道修行中的常用詞彙。我在進入舊制中學時,受到劍道部的邀請,當時因兒時曾著防具玩耍,滿懷興趣,立即加入。然而,第一次練習時便遭主將連續十餘次的雙手刺擊,我難以忍受,哭著脫下面具,並退出劍道部。這實在是一個根性薄弱的例子。隨著時代變遷,劍道中極端的「虐待式訓練」或「脫離常理的鍛煉」已鮮少耳聞,但在當時卻時有見聞。指導者應當以自信與自覺激發學習者的興趣,這或許是一種更好的方法。 關於「運」:感恩有好的條件可以努力去獲得好運 運氣或命運,是人類生活中,常被以自我為中心巧妙引用的詞彙。當事情不順利時,我們說是運氣不好;而當他人成功時,則輕描淡寫地說那是運氣好。然而,我相信,運並非如此簡單。要有強大的「根性」,才會有可以彌補鈍拙的精神和努力;只有當骨氣、精神和努力等條件充分累積後,所謂的「運」才得以成立。 昭和十四年四月,因中日(七七)事變爆發,我應召入伍,直到昭和二十一年五月戰爭結束,歷經八年激戰,幾度死裡逃生,終能平安歸來,這是命運的眷顧。慶幸的是...

揮汗修行

我的劍道修行/ 紙本榮 栄一  (劍道範士八段) 重溫《 現代劍道百家箴 》 私の剣道修行 我的恩師是被譽為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的劍聖,同時也是劍道範士、居合道範士、杖道範士的 中山博道先生 。先生時常對門徒說:「 做困難的事才是修行 。」這句教誨至今仍深刻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自古以來,劍道就被認為是「 挨打的修行 」。劍道始於禮,終於禮。除了劍道以外,沒有其他的活動,會在被打後,向對手行禮說「謝謝!」;或在擊中對手後,對手也會行禮說「謝謝」的。這才是真正的修行。通過累積這種「挨打說謝謝的修行」,自然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人格修養的基石。 每當被問及︰「何謂劍道的本質?」時,我必回答說:「如果寫成文字,就是『正直』二字。」劍道講求正確的姿態、態度與氣合,擊打的刀法也務必要直。即使贏得再漂亮,若使用的是投機取巧的劍法,也是無法進步的。昔日劍客 嶋田虎之助先生 說過:「心不正,劍亦不正。」他還指出:「欲學劍者應先修心。」精神與身體若無法合一,就稱不上是完整的劍道人(修行者)。 因此,劍道修行者應同時鍛鍊劍理與劍技,使之完全內化於身,並培養偉大的精神力量與強健的體魄。精神力量能克服身體上的障礙,也能成為制止暴力的力量;而體魄則能完全戰勝一切挑戰。 近年來,青少年參與劍道的熱潮逐漸興起,對於劍道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有了全國性的普遍認識,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我們應該致力正確的青少年指導方法,以真誠的態度,讓他們真正愛上劍道。正如古語所言:「喜歡才能精通。」能夠讓青少年說出「寧願不吃飯也捨不得不練劍道」的指導者,才稱得上是偉大的導師。不僅是劍道,其他學科的學習亦是如此。 我有今天,全都是拜劍道所賜。通過劍道,我得以不斷修養自身,並能為社會和他人貢獻力量,這無疑是最大的幸福。今後,我也將繼續通過劍道,致力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在人生中,唯有揮灑汗水才是修行的一部分,我們的生命也正體現於此。如今,我已經六十九歲,但仍能與年輕人一同練習,這讓我的人生充滿了劍道帶來的幸福與感謝之情。 大多數前輩和老師至今仍然精神奕奕地指導著後進學員,與他們相比,我們實在還像是小孩,仍需更加努力。 * * * 日日感思流汗之行。

稽古如比賽,比賽如稽古

修煉劍道的心理準備/重岡 昇(劍道範士八段) 重溫《 現代劍道百佳箴 》 剣道修行の心構え  我在武專畢業後,於昭和十二年(1937)進入大阪府警就職。當時的主任師範是已故的志賀矩範士。在昭和二十四年,他於鹿兒島病逝。在我的壯年時期,我專心追隨志賀先生學習,他的言行對我的劍道修養和人生處世都成為終生的支柱。對先生的追憶,我想從自己的角度稍作整理與分享。 志賀先生是一位人格高潔、頭腦明晰、口才出眾且具有古武士風範的武士。當時,我三十多歲,正在警察學校和武德會進行每日三次以上的稽古。此外,晚上我也經常拜訪老師的住處,聆聽他談論劍道的理念。越是沉浸於稽古之中,我拜訪的頻率越高;反之,當稽古有所鬆懈時,與先生的往來便會變得疏遠。此時,老師通常會主動催促我。 如今,雖然練習時間大致相同,但能夠拜訪師範家中並親自聆聽教誨的機會卻大幅減少了。我認為應努力創造更多聆聽劍道相關討論的機會,或者透過閱讀來拓展自己的見聞。就像相撲的三大原則所說:「看、聽、拿。」(見る、聞く、取る) 老師善於洞察對方。在稽古中,他能藉由「見取稽古」發現對方的習癖或起手動作,並斷言:「要打那裡」隨後,他必定能以精準的一擊證明自己的判斷。 「初太刀絕不可失」 無論對方是何等的大師,或是級位較低的初學者,在行禮後應該以互格的氣氛,灌進全力、賭注生命,去爭取第一支的勝利。 「打其出端」 稽古時,必須時刻抱有擊中對手出端(起手動作)的心態,並事先做好萬全準備。必須做到「不動心」, 以平常心超越四戒 (驚懼疑惑),才能掌握這一境界。 「打對方的間隙才是劍道;若程度相當,先出手者必敗」 具有心技兼備架勢(構え)的對手不會有破綻可言。而心技失衡則會形成破綻,進而產生合理的技術並實現技理合一。過度勉強會導致崩壞,進而在心中產生焦躁,若使出勉強的技術便會露出破綻。當二人程度旗鼓相當時,先出手的一方往往會被對方捕捉到起手動作,進而落敗。 「來吧,若不來,我就攻過去了」 這展現在對峙時, 「 待中懸 」與「 懸中待 」的心態 ,從中領悟其中的妙理。「一九的十、二八的十、五五的十,以此可和。」 「來者即迎,去者即送」 和 「來者不拒,去者不追」 的心境有著微妙的差異。自古以來,人之和也罷,劍之和也罷,以圓融為最好。 「長處即短處,沒有兩全之事」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磨煉自己的個性是實現人生完整的一生之路。面強的人,...

技前:氣攻理打

攻擊/一川 格治(劍道範士八段) 重溫《 現代劍道百家箴 》 松崎浪四郎先生 是舊久留米藩士,自幕末嘉永、安政至明治中期,以劍聞名於天下。常言道:「人的價值在於蓋棺定論。」松崎先生作為劍士,其波瀾壯闊的一生便是一段追求完善人格的偉大旅程。據說,他在經歷了苦行般的修鍊後,終成如玲瓏美玉般的人格者,並擁有福德圓滿的生命。其劍道造詣亦被譽為當時日本第一。關於此事,曾是劍道界權威的大御所 高野佐三郎先生 有如下評語: 「 我認為日本第一的劍士非松崎先生莫屬。我曾受到松崎先生的寵愛,聆聽了他許多高見,也得到了他的秘傳。然而,如果現今,大家都能真正守住先生的試合風範,並進一步研究,以作為後輩的榜樣,那該有多好。 當年的試合可不是像現在這樣,隨便打幾下便算取勝。如今的人打了幾下面或胴,便說自己贏了。然而,松崎先生的試合不僅僅在於擊打,而是他在勝負前後的每一個動作都顯得極為尊貴。 他以正眼(或中段)構え起手,一招一式皆有攻勢,絕不隨意出擊。 迫攻時一步步逼近,或緊或鬆,先攻小手,若覺得力度不夠,便再攻面。 他的打法是先攻擊壓制對手,使其喪失戰鬥力,然後才擊打取勝。 這種包含靈魂的試合,是現今的人看不到,也無人談及的。 現在的人只是隨意擊打,然後說自己勝了,或判定對手強弱、技術高低。我們見過松崎先生那樣的試合,實在覺得如今的打法非常可笑。 因此,未來的劍道大家們應注意這一點,親自領悟劍道的真理與深味,並以身作則傳授給後輩。若不如此,劍道便失去了真正的價值。無論如何,必須在攻擊之後再擊打。可如今,人們毫不在意這些,無論是什麼架勢,只管打幾下,若能取勝便自以為了不起。然而,松崎先生的劍道,蘊含著禪的真理,具有深遠的韻味,若不懂禪理便無法體會。 」 誠然令人欽佩不已。今日的劍道似乎僅僅在於透過隨意的擊打來享受勝負的快感,卻忽視了松崎先生所提倡的「攻擊」與勝負前後的動作。 所謂攻擊,正如字面所示,是先「攻」再「擊」。若只是執著於單純的擊打,而未能以精神之「氣」攻擊、以劍術之「技」攻擊,那麼就未能把握其中的重要意義。 * * * Facebook on 5 April 2020 試合 shiai =比賽

酬酢之中

直入天地大道之劍/大森 曹玄(劍道範士八段) 重溫 《 現代劍道百家箴 》 少年時,我在有信館道場學習劍道。但從我開始漸漸懂事之後,便對劍道的學習產生了疑問:劍道到底是甚麼?學這種東西值得嗎?在沒人可以互相討論,而滿腦都是煩惱之時,我恰巧在一本雜誌上,讀到山田次郎吉先生的《劍道一夕談》的文章。開頭第一句話就道: 「劍道不在斬、突、擊、抑之間,而在酬酢之中。」 又言: 「如能認識劍道為何物,就能直入天地之大道。」 文章中又提到,山田先生「繼承了繼承的第十五代直心影流的要領,在於 『拋棄後天習得的習氣與行為,回歸本然清明之恆體』 的核心理念。」我讀到這裡時,感到眼前一線光明,於是,馬上就去造訪山田先生。 由神原先生繼承的道場,因關東大震災而付之祝融,當時山田老師住在靠近鶯谷的一間小房子。起先以「沒有道場」的理由,拒絕我拜為門下,但後來,見到我日日懇求的熱誠時,才勉強答應說:「好!那麼來一橋商科大學的道場吧!」 第二天,我到了指定的道場。雖然,我也是一個有段位的,可是卻連竹刀都不准拿,且被命令以深呼吸「啊呼!啊呼!」地沿著直線行走;這種步法就是直心影派的「直步」。亦是所謂「驅除後來習態容形」的基礎修煉。 我就這樣,連續練了三個月的「直步」行走。隨著老師對我說:「會做了,就算是出師!」聽了此話,我高興得立刻偕同當時商大劍道部的委員長——大西英隆先生,跑到甲州的山寺,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練了一百支的組合刀形。如此要命的練習,就是禪學所言的「大死一番」。因此,才能把持著於心體的「後來習態之容形」完全除掉,接而回復「本來清明之恆體」。 野外的修煉,也在這樣的氣氛下,用三尺三寸的短竹刀來加以演練的。老師常常教導我說:「 由上段打的時候,要用泰山崩潰般的氣魄打擊。 」如今再也難以有聽到此話的機會了。 如此, 殺盡後來習態之容形 , 使自己直入天地,回復未來清明的恆體 ,這種劍之道才合乎「禪」之意了。山田老師說:「 劍道不需禪。那真是一番道理,因直心影派的修煉,原本就是禪。 」我時常感謝山田老師,因由他那裡,我學到了足以形成人格身心基礎的劍道。  *附註 * 1. 三句日文原文與原中譯文: 剣道とは斬り、突き、撃つ抑ゆるの時にあるのではない。知って酬酢の中に在る 劍道不在斬、突、擊、抑之間。反而正在酬酢之中。 剣道を辨えることによって、人は天地の大道に直入すべきである 既能認識...

人一己百

重溫《 現代劍道百家箴 》 我的體驗/ 岩瀨 鉾太郎(劍道範士八段) 我在舊制「枥木中學」擔任劍道老師的十四年裡,每天用腳踏車約費兩小時,行二十四公里路。 冬季訓練時,清早三點就動身。其間有風、有雨又有大雪,但是為了貫徹初期的心願,一天也不敢松懈,結果發現,對志在劍道的人來說,精神力和魄力是何等的重要。 又在那個期間,每年都去參加京都大會(當時稱為演武),見學諸權威老師們的比賽、姿勢、態度等。如果感到好的,就費心研究分析,並化為自己之物。 在戰前是利用粗陋的平房來當道場(館),命名「造士館」,來訓育青少年。戰後新建「養心館」道場,指導的主旨為發揚日本精神。 「劍是心,心正、劍亦正,學劍者當先學心」,這是我的道場的道場訓(館訓)。指導的重點放在:學劍道即是心的修養。我確信唯有「正人正劍,兩立之時」,才能產生純正的劍道。 「人做十次我百次,人學百次我學千次」,此言對志向學劍道者應時常放在心頭,要比別人多於幾倍的精進和努力。 再者,「斷然、衝進、伸直」則是精進技術上最重要的一件事。 原文出自 《 現代劍道百家箴 》: 我的體驗/岩瀨 鉾太郎(劍道範士八段) 譯/黃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