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導讀《科學革命與結構》
心得報告
土木四X - 2006
第一次上老師的課就被老師的教學方式給吸引住了,老師總是用幽默灰階的方式把枯燥的東西投入學生腦海中。對於理工出身的我來說,接觸的東西永遠是符號、數字構成的一大串公式,而老師在課堂上說了許多科學家和物質發現等等的故事,每一次都收獲許多。
假若老師上課不是選用《科學革命與結構》一書,我可能永遠不會去翻這類的書籍,一來是因為書名不吸引我,二來是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本書(也許是我們這些後生小輩看的書太少)。讀了這本書之後,讓我覺得收穫頗巨,除了讓我了解到什麼是「典範」、「精練典範」、「異例」的定義外,也看到的許許多多的科學革命故事。每當我心裡想著,以前的科學家怎麼會有這麼有趣的方法來解釋科學時(例如:燃素說),我就會開始思考,以後的人說不定也會覺得我們這一世紀的科學家論點很奇怪,說不定宇宙空間等等的跟我們現在我定義的不一樣,說不定月球上有生物只是我們看不見、也探測不到,等等之類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除此之外,也讓我的思考迴路活絡了起來,增加了更多對事情解讀的面向,也許這就是學生必須選修不同領域通識課的意義吧。
另外讓我覺得最訝異的是,我從來沒有這麼了解過我的科系。因為老師要我們做的期末報告,從自己科系找出「典範」、「精練典範」、「異例」。一開始真是讓我忙得焦頭爛額,土木工程可是千百年不變(沒有什麼太大的變革)的工業,要找出一力有多麼的難,每種工法都適用於不同的地質、地區,很少有什麼被推翻掉的工法,這可能就是沒有所謂的進步,但有細部的修改,只是要把同一種建物換地區建造時,為了克服當地環境,所發展出來的新的解決方式。
至目前為止,少有工法被認為有誤而推翻,這就是我的難處。於是我開始翻出以前的上課講義(還好我沒有把課本筆記丟掉的習慣),想過上百種題目,但是又不斷的在我心中被我推翻掉,因為這不足以成為「異例」,或者不算是一定的「典範」。又找出班上幾個功課突出或者家裡做營造的同學與他們討論(他們當然被我的報告嚇壞了,還說報告的組員明天應該只能寫我和他們),還好我的同學們讀書是真的讀得很透徹,因此才能夠給我許多意見和指教,即使如此我的報告題目還是換了三次,這時候就很慶幸自己填的報告順序滿後面的,因為我不喜歡沒有做好準備就胡亂上台報告,這是一種不尊重聽眾、更不尊重自己的行為。
在製作期末報告過程中,蒐集了許多資料,也淘汰了許多資料,更麻煩的是,要怎麼讓非本科系的學生聽懂我要表達的是什麼,因為太多太多的專業用語或名詞都是大家不了解了。所以我開始到處找圖片,找不到就自己用小畫家畫,畫完還要給我系的同學看,讓他們鑑定我有沒有畫錯(不敢拿給老師看,都大四要畢業要唸研究所了,還弄不清楚自己東西),然後再去找專業圖鑑對照,當然是經過再三的修改,光一個打樁的樁基有沒有外露就弄半天,還有鋼筋到底是打在哪裡,要怎麼表現鋼筋根鋼骨的不同,真把我弄得人仰馬翻的。
雖然找資料的過程很痛苦,還要對照是否無誤都是大工程,但是也讓我學習到了許多,真的是第一次對自己所學的東西有那麼細微的了解。說起來還真是要感謝老師出了一個看似簡單,其實要做好是相當不容易的報告,雖然報告不見得是盡善盡美,也不確定是否有正確的分出「典範」、「精練典範」、「異例」的定義,但也盡力又讓同學了解土木工程和建設是怎麼一回事了。
最後要感謝老師,老師的教學方式讓學習吸收效益很大,也是我看過通識課中,點名愛點不點的老師裡,上課人數算很多的。因為老師總是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我一次課都沒翹過。雖然有時候同學沒什麼反應,希望老師不要氣餒,絕對不是老師講的不有趣,而是東方人的特性就是「內斂」,心中有想法不說、覺得好笑不笑、有問題也不敢問、臉部表情異動不大,算是害羞還是沒自信呢?無從得知。總之我改肯定,不是老師的問題,至少不是蔡坤憲老師的問題,至於其他老師就不敢保證了,畢竟照本宣科或課堂上盡搞些政黨意識傳教的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