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014 起發佈的文章

專業餘者 Pro-Am

當興趣不能餬口時      為了找到天命歸屬,     你不見得必須丟開一切,     砸下每天的每一分鐘。     如果能夠做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     即便一週只有幾個小時,     其他時間所做的事情也會因而更有意義,     甚至促成難以想像的轉變。 * 英文字amateur(業餘者),源自拉丁文amator,意思是愛人、忠誠的朋友,或為了一個目標而全新努力的人。所以在最原始的意義裡,業餘者的動機只是單存的喜愛。 業餘人士從事的活動。目標並非金錢酬勞,而是實踐熱情。所以,真正的業餘人士,就是在工作之愛找到天命的人。 摘自《The Element - 讓天賦自由》,Ken Robinson 與 Lou Aronica 著,謝凱蒂 譯。 * 《讓天賦自由》這本書,讀到這一章時, 共鳴最強烈的,就是我從十六歲時開始的劍道生涯了! 記得在十七歲時,以成功高中劍道社社長的身分, 在北市中正盃裡代表作「運動員宣誓」: 余謹以至誠 ... 以業餘運動員身分 ...  那是我唯一一次的宣誓代表經驗, 多年下來,唯一留在在我腦海的印象, 只有:「至誠」與「業餘」! 愛 與 夢

青春之泉

人生永遠不嫌遲     人類的生命應是一個不停循環的整體,    你的能力有可能在不同的生命階段,    以不同的強度展現。     青春之泉確實存在,    就是你的心靈、你的天賦,    還有你為自己與所愛的人發揮的創意。    只要懂得探索這股泉源,    你將能超越年齡的限制。 摘自《The Element - 讓天賦自由》,Ken Robinson 與 Lou Aronica 著,謝凱蒂 譯。 從「青春之泉」開始的幾句話,來自義大利女演員蘇菲亞●羅蘭。 活出自己的四大元素:天資、熱情、態度與機會。 這本書的下一章是「當興趣不能餬口時」!:-)

語言是重要的思考工具

語言不僅是思想的載體,更是強而有力的思考工具。 Humphrey Davy * 從我的角度來看,此話頗有深意,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之一。 戴維(Humphrey Davy)是英國化學家也是貴族,當時,就是他給 法拉第 一個機會,讓他進入英國皇家學院,從助理之類的工作開始。 已有許多研究表明,語言與思考之間的密切關係。我自己覺得,這個觀點的重要性,提醒了「母語教育」的重要。 如果語言能力不夠,分不出歡喜、喜歡、快樂、欣喜、愉快、歡愉、喜悅 ... ... 等,別說思考,就連情感的表達都容易受阻。 我個人覺得,國內在推行英語教育時,別輕忽學童在中文、母語上的發展才好。 語言在「溝通」之外,還有許多功能。 回到理工科,理工科對語言文字的要求,表面上似乎偏低,其實不然,小時候在語言、文字上的素養與薰陶(童書、古詩等),其實都是長大之後許多創意的來源。 再者,以物理為例,我們常說「數學」是物理的語言,因此,良好的數學能力,是幫助物理思考的重要工具。 也許是最近「第二外國語」的報告寫多了,對於語言、文字、符號與思考、情感、創意之間的緊密關聯,感受特別深刻,因此,對戴維的這句話,也就多一些感觸! 上文原寫於 2012 年 6 月的臉書的回覆裡,那時還在修讀紐西蘭的教育學程 。

【2012 舊文】有驚無險

雅虎奇摩舊文:2012-02-25 18:56 Feb-20 開學典禮 - Powhiri 遞出申請表的同時,我也申請了雅思英語測驗(IELTS),時間就在面談當週的星期六。 成績會在 12月 29日公布,但因當時是新年假期,所以,我們得等到 1月 4日才能知道成績。 根據紐西蘭教師協會的最新規定,新進登記註冊的老師,若英語非母語者,雅思測驗的總成績需達 7.0 以上,而且,聽說讀寫四項都需達到 7.0 以上;但不限於在同一次測驗之中。 在面談時,我已經知道,多年前的那次測驗在「說」與「寫」這兩項,已達標準,但總成績只有 6.5 ,所以,我在這次的語言測驗中,我需要收集到兩個 7.0 (聽與讀),還得讓總成績達到 7.0。 無奈,當成績揭曉時,我的總成績已達 7.0,原本最讓我擔心的「聽力」也達 7.0,但是,在「閱讀」能力方面,卻只有 6.5! 就在此時,大學也給了我一封信,說明教師協會的規定,由於我的語言能力未達標準,無法註冊,所以,今年無法接受我的入學申請。等我通過英語測驗之後,他們很樂意接受我在 2013 年的申請 ... ... 說實話,心裡有點悔不當初,懊惱自己為何不多做一些準備,竟妄想著只要「憑實力」就夠了! 想著,若真是如此,2012 這一年,我要如何打發時間才好呢? 抱著「最壞的打算」,我 email 給負責入學事務的人,詢問我是否有再考一次英語的機會? 等了兩天,回信說,我可以再考一次,但是,大學必須在開學之前收到我的成績才行。 雅思考試的結果,需要十三天之後,才會知道結果,估算著日期,我報名了 2月 4日的考試。 成績會在 17 日(星期五)揭曉。 此次,我不敢再大意了:到社區圖書館,借了 IELTS  的準備用書,也上網,針對閱讀的部分,看了一下模擬考題,熟悉一下題型。但是,說實話,準備還是很不充分! 所幸,在星期五一大早,我便跑去領成績單:閱讀的成績過關了! 接著,我打電話給承辦人員,告知考試結果,等了二小時左右,下午一點半左右,接到回電,大學方面接受了我的入學申請,並要我記得在星期一(2月20日)早上 9.15 到四號門集合,準備參加開學典禮! 對我來說,真是有驚無險、匆匆忙忙的一段曲折歷程! 不過,我真的很感恩有這樣的機會...

【2010 舊文】小芙的首戰

【2010 雅虎奇摩舊文:2010-05-05 23:18】   2010 紐西蘭劍道公開賽 5 月 1、2日於 Waikato 劍道館舉行 上場前的熱身(謝 Awa 叔叔)  從踩進比賽場的那一步起,沒有任何人幫得上忙 ... ... 除了奮力打擊,沒有別的選擇 ... ... (謝 Leo 叔叔照片) 努力與機運的結合:頒獎典禮 希望他們都懂能得「勝不驕、敗不餒」的道理 場上是對手,場下是朋友 才是真劍道! 更多照片請見: 臉書 - Waikato Kendo Associaltion - 2010 NZKF Champs 也歡迎大家加入 Waikato Kendo Association 的粉絲團 Waikato Kendo Association 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  

「科學的」劍道教學:憶 徐恆雄教練

第 13th 世界盃賽後,與「金牌教練」徐恆雄醫師合影。 第 13th 世界盃賽後,與井上義彥範士、徐教練、紐西蘭劍協會長、黃光榮老師合影 【2007 雅虎奇摩舊文:2007-10-16 11:48】 講到「劍道教學」,很少人可以抹滅徐恆雄教練對台灣劍道界的貢獻。 而劍道之所以能深深地吸引我這麼久,原因之一,就在於有太多的師長、前輩讓我看到,何謂「劍即人生」,而非只是空口白話、口是心非地「傳道」而已。 認識徐教練的機緣,是在黃教練移民去澳洲之後發生的。在此簡單分享一些我從徐教練身上學到的思維方式。 分類 還是大學生的我,有一次在徐教練的診所裡聊天,教練說到:「也許因為我是醫生,有醫學背景,所以,在看劍道或學生學劍的問題時,第一個做法就是『分類』,看看這是應該到內科、外科、皮膚科...哪一科的問題。」 「從劍技來看,是打『面』、『胴』、『手』哪一類的問題。對手出招時,劍尖或高或低、或軟或硬等等,例如,某種持劍方式,自然無法打出某些劍招,因此,其企圖為何,自然容易判斷。」 當時聽到這席話,心頭一驚,想說:對啊!這不正是課堂上老師常說的「科學方法」嗎? 在基本的科學方法導論中,總會提到:分類是了解未知事物的第一步。 我有基本的物理學背景,但徐教練卻是啟迪我要「學習遷移」的第一人。在台灣特有的教育制度底下,大家總是把物理學留在課堂上、書本裡,很少「應用」到真實的生活裡!而所謂的「生活實例」,也大多是「記憶」居多。 幾何關係 當然,在學習劍道的基本動作、招式時,許多教練的教學與講解,也是讓我受益很多。然而,徐教練卻能引發我從「幾何學」的角度,去理解許多劍招移動、劍士互動之間的關係。 小時候剛聽徐教練在計算,某個打法的「劍尖」與「目標」的距離時,其實還不是很懂。當時,有他這種說法的老師並不多,所以,對「新東西」的接受,要花一點時間。 教練總會推理給我聽,刀路該怎麼走,才能既符合劍理,又是「最短路徑」。 或許會有少部份劍友認為,這樣的思考是「投機取巧」的。那麼,也許我該分享一下另一個井上老師的故事。 以今年的紐西蘭年會為例,紐西蘭有位國手,問井上老師,他想攻擊面部時,卻很擔心對方的「出端手」,該怎麼辦?井上老師的說法是,如果你知道,對方在等待出端手的時機,你便可以先出手引誘對方攻擊手部,再以「手拔擊面...

憶 劉乾元老師

中華民國劍道協會,第一屆,暑期學生劍道訓練營 憶 劉乾元老師 【2006-01-03 雅虎奇摩部落格】 認識劉老師是民國75年(1986)暑假,參加中華民國劍道協會主辦的「暑期學生劍道訓練營」,地點在嘉義的大林國中。如果印象沒錯,那應該是「第一屆」這樣的活動。 夾在我們這群學生當中的,分別是 陳福田 老師(七段;當時)、 劉乾元 老師(九段),以 邱正雄 老師(八段)。回想起來,當時真是幸福,竟然在我小小年紀,就參加過師資陣容如此堅強的劍道講習訓練營。 和藹可親的劉老師希望我們稱他為「劉博」,因為他很得意自己是留學日本的醫學博士。認識他的時候,他應該已經六十多歲了吧(說真的,我當時不知道他的年歲),那時候的他,因為已經發生過心臟病,無法再穿上護套稽古了。 他以此告訴我們,劍道救了他一命。他說,由於日積月累的劍道練習,讓他心臟的小動脈比常人寬一些,所以,當心肌梗塞,血液一時無法從大動脈流過時,就從小動脈流了過去。他也藉此勉勵我們要好好鍛鍊。 當時劉老師所敎給我們,跟劍技有關的部份,我唯一記得,就是兩腳的腳跟不要踩死在地 上 ,尤其是在作劍道型的時候。而平常稽古時,若前腳腳跟保持離地,但不能太高,若即若離,則有助於提升攻擊時的速度。這是我現在唯一記得的事情了。 然而,另外有一件事,是我這一生都不會忘記的。 某個傍晚剛練習結束時,好像是陳老師載女生們去洗澡,其他很多人跟邱老師在一起,聊天或搬東西之類的。我剛好一個人走到相片中的大門附近,遇到迎面走進來的劉老師,我們就簡單地聊了一下天。 聊天的細節我也已經記不得了,只是,在最後, 劉老師說道:「你這輩子,不論人生發生什麼事,都不要忘了要把竹劍拿起來揮。」 看著他那份真摯的神情,也大略知道劍道與他的關係。我傻傻地回答:「好。」他的這段話,就這麼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 那時懵懵懂懂,我們也都知道,年青人最容易做山盟海誓,勇於許諾「永遠」要如何如何、「一輩子」怎樣怎樣的。我當時也是,真不知道打一輩子的劍,有什麼難的。 這些年來,我慢慢懂了,要打劍打一輩子,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前些日子,北縣的  潘勇良  教練來紐西蘭,我問了他一些老劍友的近況,他也告訴我,要能長久的打劍實在不容易, 首先要身體健康;還要工作穩定,卻又不能太忙...

【2012 舊文】寫報告、寫報告、寫報告 ... ...

【2012 雅虎奇摩舊文:2012-06-08 12:15】 教育學院的電腦教室,是 PICT 的教室,也是趕作業、寫報告的地方! * 昨天放學,在寫教育學程的作業之餘,於臉書貼出了「寫報告、寫報告、寫報告 ... ... 」的訊息,結果引來兩段有趣的回應。 首先是:    君子坦蕩蕩,小人寫論文。   商女不知亡國恨,一天到晚寫論文。   舉頭望明月,低頭寫論文。   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寫論文。   少壯不努力,老大寫論文。   垂死病中驚坐起,今天還沒寫論文。   人生自古誰無死,來生繼續寫論文。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寫論文。 另一段則是: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剩我寫論文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寫論文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寫論文   故人具雞黍,邀我寫論文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我在寫論文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寫論文   孤舟蓑笠翁,獨自寫論文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寫論文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寫論文 * 該怎麼說呢? 原來,我還不是最慘的那個人!  * 格友回應 * 東京不苦勞媽媽 於 2012-07-26 21:08:50 回應 句句皆莞爾   恭喜上精選

紐西蘭學士後中等教育師資培育課程 - 科目

教育學程的課程課綱  * 紐西蘭學士後中等教育師資培育課程 - 科目 【2012 雅虎奇摩舊文:2012-06-08 12:45】 時光匆匆,目前就讀的這個教育學程的進度,已經快要接近一半了! 說實話,我覺得很匆忙,要寫很多教案、報告,也得讀不少文章,並上台報告。 到目前為止,雖不是太糟,但是真的還蠻累人的!最近又陸續聽到有幾位同學「放棄」或「打算放棄」的消息,感覺真是五味雜陳。 利用週五下午,寫寫部落格,整理一下思緒。也跟關心我的好友們分享近況。 我的這個學程,共有四門學年課程:    Professional Issues for Secondary Classroom (中等教育專業議題)    Teaching, Learning & Curriculum (教學與課程)    Secondary Curriculum: Physics Y11-13 (物理教材教法)    Secondary Curriculum: Science Y7-13 (科學教材教法) 外加兩次各為七週的到校實習( Practicum )。 在「專業議題」中,有四個子課程:    LTTTL - Learning to Think Through Literacy (學習透過 讀與寫 來思考)    PICT - Pedagogy 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n Technologies (ICT 之教育應用)    Issues Maori (毛利議題)    CMI - Classroom Management Insights (教室經營與管理) 紐西蘭的中小學教育共十三年,學生從滿五足歲開始入學:   小學六年:Primary - Year 1-6   初中二年:Intermediate - Year 7-8    高中五年:High School - Year 9-13 這是在學科教材教法裡出現 Y7-13 與 Y11-13 的原因。 而這裡所謂的「科學 - Science」包含了地科、生物、化學與物理;這也是我先前需要準備生物教學的原因。 用紐西蘭的話來說,將來我到學校的任教科目就...

劍道對你而言是甚麼?

借 2007 的老照片一用 【2010 雅虎奇摩舊文:2010-06-01 19:11】 今天的通識課結束時,我正在收拾講桌,一位外系的高年級的斯文男同學走過來問我:「老師,為什麼你會到東海教劍道,而不是在逢甲教?」 我回答他:「因為逢甲已經有自己的教練,而我是東海校友,剛好碰上他們要找新教練,所以,我就被找回去了。這沒有為什麼啊 ... ...」 我好奇的問他:「你有練劍嗎?」 他回答:「沒有,不過,我練的是中國的劍術。」 我跟他說:「很好啊!習武很好。」 重點來了。學生接著問我:「老師,劍道對你而言是甚麼?」 我很輕鬆也很簡單回答了:「 是一種生活型態吧! 」 他接著說:「也就是說,劍道對你而言,不是『武術』囉?」 這下換我覺得有趣了,於是問他:「對你而言,『武術』是甚麼?」 他回答我:「就是實戰時,可以讓別人傷得重,而自己只傷得輕。」 呵呵,我笑了出來!但絕不是惡意地笑。 我邀他,邊走邊說,然後,我們一路聊到我的研究室。 其間許多話,大多是我向他說明劍道的一些基本觀念。 但是,最後的一小段談話也很有趣,他回應我說: 「我覺得練劍道有個缺點,因為,打贏的一方,只比被打敗的那一方,稍為快一點點, 以實戰來說,還是兩個人都會死 ... 」 呵呵,我又笑了,也是沒有甚麼惡意。只是覺得有趣!你怎麼看呢? 我感謝學生跟我的這段談話,它讓我又思考了 自己練劍的「目的」 ... ... 你呢?你習武、練劍,所為何來?   * 格友回應 * 鏽劍猶嗜血 於 2010-06-02 02:29:36 回應  為道而來。道者,人人之生活態度,各有不同,無有高低,唔有優劣。自我實現爾。 lilou 於 2010-06-02 04:20:24 回應  對我來說,重在破除自己心中魔障,不能傷人,但在面對人生各種狀況,也許是死亡突然來襲時,還能強自鎮定 ... 菅原 修武 於 2010-06-02 09:48:01 回應  這跟影子的那一篇「茶道」所想闡述的一樣 ......我也認同軒的看法,「自我實現」! 但是,是在其過程,而不是在每一次的勝負結果;這位同學仍舊是以「實戰」觀在看待,才會...

【摘錄】劍道指導者的要件

在 2002 年的外國人劍道指導者講習會上,很榮幸地與井上茂明範士有過一面之緣。 剛剛在臉書上,看到某劍友轉貼一篇文章,感覺很熟悉,也很喜歡!猜想應該是翻譯自日本全劍連的官方文件或講習資料。 上網稍事搜尋,在 許介白 老師的部落格 發現了: 井上茂明範士於 2012 年 4 月到台灣主持教練講習的資料 ,有興趣的格友可以循連結閱讀全文。 在這份資料裡,我很喜歡的一段話是: 指導者的要件   ❶ 在成為指導者之前,必須是一個了不起的社會人。   ❷ 精通劍道技術   ❸ 要有信念和愛   ❹ 身體力行的指導   ❺ 人生一貫的教育   ❻ 以基本為重點的指導法   ❼ 研究有效率的指導法   ❽ 熟練裁判工作   ❾ 讓學生有練習的慾念   ❿ 防止危險 學習日本劍道形的精神   ❶ 劍的理法(先先之先,後之先)   ❷ 呼吸法   ❸ 傳統式的理法   ❹ 品位,風格,見識卓越 傳承劍道的三大棟梁   ❶ 指導法   ❷ 裁判法   ❸ 日本劍道形 因為這三個部分有這著連帶關係,對於要理解實踐裁判法,當然本身必須要有是指導者的自覺,以及要熟練理解劍道形,這些是不可或缺的。 傳承劍道,應該是每個劍道人不可逃避的責任。指導後進,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在摘錄的這段文字裡,我最喜歡的是第一點: 「在成為指導者之前,必須是一個了不起的社會人。」 怎樣才算是「了不起的社會人」,應該可以很多種解讀與涵義,但是,我相信,它絕對不只是有錢、有勢,或崇高的社經地位等等。 對我個人而言,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這是「基本中的基本」,也是我們之所以承平時期修練劍到的原因,更是我們要「以身作則」帶領後進走上的道路。 * 後記 * 感恩臉書好友們的譯註、詮釋與補充: 臉書好友 Chao-Ting 幫「了不起」加了譯註: 在社會中歷練豐富,值得敬佩的人 。 臉書好友 羅仕聘: 日本的了不起的社會人,可能包含工匠,各行業的用心的人。 臺灣可能就變成有錢的老闆,或公司的主管。 臉書好友 不動心: 若以日本諸多成年禮的訴求來看,日...

【2011 舊文】光陰的故事

【2011 雅虎奇摩舊文:2011-11-22 19:56】 民國 76 年,中區大專盃,東海大學主辦,賽後合照。 拜部落格與臉書之賜,許多失聯好久的朋友,逐漸取得聯繫。 前幾天,也是一位失聯好久的劍友,在臉書上貼出上面這張令大家非常感動的照片! 那一年,我大二,黃教練剛移民到澳洲不久,我也剛開始 聽徐教練講述劍理 ... ... 看著學長姊青澀的臉龐,我竟一時認不出自己來! 屈指一算,照片是二十六年前的照片哪! 印象中,由於跟另一場比賽衝突,所以只有逢甲與中原的劍友前來參賽。 不過,就在這麼一張小小的合照中,有好幾位學長、前輩至今仍活躍於劍道場上,也有幾位剛剛重拾竹劍的劍友,更有一位正計畫著要組「父子檔」重出江湖,怎能令人不覺感動! 此時,羅大佑那首《光陰的故事》在心底響起 ... ... 想想,流水帶走了我們不少的光陰,讓我們多了幾公斤、也多了點老花、皺紋與白髮; 但是,其實,除此之外,流水並沒有改變我們多少! 我們心裡的溫度還是一樣燙的,不是嗎? 謹以此短文,祝福這群老朋友、老劍友:身體健康、闔家平安! * 格友回應 * feilin 於 2011-11-23 09:46:49 回應  哇 ~ 好珍貴的照片~ ~ 可是沒有我 對大家的印象還停留在那時候,其實也沒有變多少,真希望有機會和大家再聚! 這一年多了幾根白髮,眼睛老花越來越明顯,體重越來越重 ~ 哈哈 ~ Sam Tsai 於 2011-11-24 06:11:05 回覆  在那個沒有數位相機的年代,要想留影,還真是不容易。 期待有更多的「老朋友」把壓箱寶翻出來吧! feilin 於 2011-11-24 10:03:01 回應  加入劍道社團是奇妙的緣分 ~ 很高興還能與學長保持聯繫,祝福您與學姊天天快樂 ~ 有空我也找一下有沒有老照片讓大家「回味」 ~ ~ Sam Tsai 於 2011-11-25 04:32:26 回覆 真的是很奇妙的緣分沒錯! 期待妳的「老照片」喔!  Sam Tsai 於 2011-12-04 08:38:38 回應  轉貼好友今晨在臉書上的回應: ...

【2008 舊文】神聖的約會

【2008 雅虎奇摩舊文:2008-03-05 15:07】 偶然看到修練合氣道的【曲阜女俠部落格】有篇文章討論「道場長的責任」。 以 藍色字體 節錄部份文字(共三段),轉貼於下: * 既然開設道館,對學生們就有承諾,練習時間,就算是學生都沒有來上課,老師或道場長也要開燈,開門,讓來道場的學生有歸屬。 道場,有人多,也有人少的時候,無論如何,老師或道場長都要留守著啊!! 如果,道場人多時,大家都來練習,道場人少時,就拍拍屁股走人,這樣子經營道場,跟「做生意」有啥兩樣? 道場長不在乎他的段位多高,他是一個道場的根,只要根在,就有成長茁壯,開花結果的一天。他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了。 * 「日日初心..........」 凡事都有正反兩面,道場經營也不例外。 晉升初段時,夏老師送給每人一張「日日初心」的墨寶影印本,這四個字也可以作為勉勵自己的話。 在低潮期,我們要反思自己當初設立道館的動機與熱誠,並且堅持下去,不輕言放棄。 雖然是很簡單的四個字,要完全做到,卻要有非常的毅力呢!! * 對於老師(道場長)的付出,我等是否也做一些回饋呢? 幫忙打掃工作、接待參觀者、照顧學弟妹....等,其實都是舉手之勞啊!! 最重要的,是當有事不能來上課時,打個電話給老師(道場長),讓他們放心哩!! * * * 我覺得,這篇文章,點出了許多道場長或老師、前輩的心聲。 其實,大多數的師長或道場長,不論是對學生,或是她/他所喜愛的武道、科目或活動,多少都有些責任感、使命感或「體認」等等,所以願意無怨無悔地作一些付出。 然而,身為學生或後輩,由於「修行」還不夠,所以,往往無法體會在上位者的一些用心或辛勞。 因此,轉貼這些文字,其實,最想提醒的是針對學生或後輩: 不要隨便缺課! 萬一不能上課,要想辦法通知老師一聲。 去年在一場物理教學觀摩的研討會中,聽到一位老師「引用」另一位老師的話作為開場白: 上課,是師生之間神聖的約會。 當時,這句話,給我很大的震撼。 我相信,很多老師都有這份心意,只不過,一個「成功的約會」,是需要約會雙方共同努力的。  * 格友回應 * 小關 於 2008-03-08 11:37:04 回應...

【2006 舊文】物理、數學、哲學

【2006 雅虎奇摩舊文:2006-02-20 23:48】 19 世紀偉大的匈牙利數學家,喬治 波里雅 (George Polya, 1887~1985 ),說過這麼一句話: I thought I am not good enough for physics  and I am too good for philosophy.  Mathematics is in between. 上網找資料時,意外發現的一句話,讓我忍不住笑了出來,把它留在這裡「備忘」。如果大致知道他在 數學 與 數學教育 上的成就與貢獻,就會了解這句話背後的幽默。 出處: D J Albers and G L Alexanderson (eds.), Mathematical People: Profiles and Interviews (Boston, 1985), 245-254. 出處: http://www-history.mcs.st-and.ac.uk/PictDisplay/Polya.html

淺談學習物理的方法

出處:《觀念物理VI》第六冊,第一章, 2004 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book.asp?bookno=WS206 淺談學習物理的方法 【2006 雅虎奇摩舊文:2006-02-09 21:33】 《觀念物理》原書第1章的習題,大都沒有標準答案可言。關於「科學」或「物理」,也不是簡短的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的,所以我希望把這份思考的工作,留給讀者同學。我改在這裡簡單討論一下,物理的學習方法。當然,要如何才能學好物理?同樣也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我想從比較物理初學者與物理學家之間的差異,希望能對同學有所啟示,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套讀書方法。 「學校物理」與「真正物理」的不同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學校裡學物理,和真正的物理研究工作最大的不同是:學校裡所教的大多是「正確的」物理知識,讓同學在「正確」中學習;而真正的物理(或科學)研究,卻常是從「錯誤」中學習。因此,在學校物理中,我們常在尋找標準答案,對錯誤的想法往往並不很重視;但真正的物理研究中,卻總是在鑽研為什麼有這樣的錯誤。 然而,這並不是說學校物理有什麼不對,而是我們不應該把標準答案或教科書,視作是物理的全部,而束縛了我們的思考。牛頓名言中的「巨人的肩膀」,就是對學校物理最好的描述:由於有這個肩膀,我們因此可以看得更遠。推翻亞里斯多德「正確了二千多年」物理學的伽利略也說過:我所反對的不是亞里斯多德的學說,而是對這個學說的盲目信仰、不加批判。 因此,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除了要學會已知的事實、定律與定理之外,也別忘了「科學只是暫時性真理」的這個特性,常常帶著批判與獨立思考的態度,主動學物理,而且不必怕犯錯。 初學者與物理學家之間的差異 一般初學者與科學家之間,有三個主要的不同。首先,由於實驗設備或儀器的幫助,例如顯微鏡、望遠鏡、人造衛星、太空梭等,科學家對自然現象的經驗,比起一般人或初學者來得多。因此,同學在接觸到任何物理新知時,不要只是想把結論或結果記下來,而是要去留意,這個理論或發現是透過什麼儀器或實驗步驟,才得出這樣的結論。雖然有許多實驗無法在中學實驗室裡完成,但是透過文字或影片,以及師長的說明等等,還是能擴展我們有限的感官經驗。 不過,我們也不必「迷信」這些實驗所得的結論...

桃縣劍道與我

1999 徐恒雄教練率桃縣劍友訪紐西蘭,惠贈「以劍會友」匾額。 * 桃縣劍道與我 【2005 雅虎奇摩舊文:2005-12-30 23:10】 希望在此分享一個認識桃縣劍道的故事。 剛看到【台灣劍道網】站上【劍友交流區】裡,「小熊」、「水與魚」及「邱教練」等劍友,對初訪桃園劍道館的描述,讓我忍不住也想說說我認識桃縣劍友與師長的故事,以及所謂「排外」的事。 我六歲時隨父母搬到桃園,可算是桃園人,由於每天跟我一起通勤上台北讀書的同學,是個《好小子》漫畫迷,而從北市成功高中開始接觸劍道。 修道館的黃永春老師是我的第一位劍道老師,但是,我的許多基本動作,卻是長我一屆的楊金龍學長所教的。由於獲選為社長,希望自己的劍技能友所提升,好不負眾望,所以利用升高二的暑假,到桃園劍道館練習。 那時(民國73年)巨蛋尚未興建,桃縣劍道館是在就體育館的看台底下,磨石子地板,鐵門、鐵窗,還有一些破玻璃窗,實在很不氣派。 我早上也去,晚上也去,甚至中午也去,老是沒遇到練劍的人,心裡真是懷疑,不知這麼強的桃縣隊,都是什麼時候練習的?(原來他們都在成功工商、青溪國中,甚至是徐恆雄醫師家的頂樓練習。) 終於,有一天傍晚,讓我遇見幾位正在練劍的社會人士,印象中,那時賴季明教練剛退伍不久,還有一位綽號「大俠」的前輩,一位蕭前輩,陳鵬仁教練,幾位已經叫不出名字的劍友,還有最重要的常雲惠。 由於雲惠的熱心,讓我認識了黃正惠教練。 【補充說明一下這個關係,賴教練是早雲惠一期的劍道館學員。那時桃縣有教練團,輪流值班開課,教導劍道新生。陳鵬仁教練應該是賴教練那一期的主要教練,主持雲惠那一期的則是黃正惠教練。由於不認識比賴教練更早的前輩,所以我們一直稱賴教練為「大師兄」。由於黃教練、陳教練都是 吳金璞老師 的學生,所以,我也跟著稱吳老師為「總教練」。之後,陸陸續續又認識了彭福興教練(東武館)、溫教練、游教練、吳教練等桃園的重量級老師。也參與過幾次中壢、八德的練習。】 目前,我所提到的這幾位「桃園的」教練,大都是吳總教練的學生。當時,吳總教練已搬到台北,大都在修道館練習,也執教淡江、北醫等大學。 * 我和徐教練的第一次接觸,是在升高三的暑假,參加初段考試時。那時徐教練是主考官,我和許多青溪國中、成功工商的在校劍友一起考段。我沒有考過,徐教練當...

基礎理化 - 催化劑

紐西蘭的高中共有五個年級,分為「初中」與「高中」兩部分,我們以 Junior 來稱呼「初中」,有九、十兩個年級(Year 9 與 Year 10),「高中」則稱為 Senior,是開始有國家考試的十一、十二與十三年級(Year 11、Year 12 與 Year 13)。 最近,我的 Year 10 的進度是「反應速率」,今天的進度則是「催化劑」。 跟在台灣時不太一樣,每一堂課只有一個小時,由於只有短短的六十分鐘裡,所以,所做的實驗,要注意不能太複雜,而且,在引進每個新觀念時,最好都能提供學生「動手做」或「實物觀察」的一手經驗。 因此,逐漸地,我也累積了一些「小而美」的實驗教學。偶而在上完課之後,自己還會覺得回味無窮!今天的「催化劑」,就是一例。 為了介紹「催化劑」的觀念, 我準備了銅片碎屑、鋅片、硫酸(濃度 1 Mol),與兩根試管。 學生在今年初就已經學過「控制變因」的 Fair Test (忘記中文該怎麼說), 實驗過程很簡單: 先在兩個試管,倒入一樣多的硫酸; 先在第一根試管內放入鋅片,觀察其反應、並做紀錄。 接著在第二根試管,先放入銅片,再放入鋅片,觀察、並做紀錄。 * 結果很明顯: 在第一根試管裡,只有少許的氣泡停留在鋅片的表面; 反之,在第二根試管裡,則是有很多氣泡、很快地產生著。 兩相比較之下,「銅片」是唯一的變因! 接著就引導學生思考一些「為什麼」的問題,讓他們提出一些假設、猜想等。 * 之後,由於先前已經學過「酸與鹼」,學生大約可以猜出冒出的氣泡是「氫氣」, 所以,我也準備了本生燈,讓學生可以「測試氫氣」。 這次收集氫氣的方法,不是用「排水集氣法」, 而是要學生在反應一、二分鐘之後,用拇指按著試管, 再等個幾分鐘之後,把試管移到本生燈附近,鬆開拇指, 試管裡的氫氣,遇火燃燒,藉著「爆鳴聲」來驗證氫氣。 最後,課堂的討論在一小段板書之後結束。 家庭作業則是以催化劑(catalyst)為關鍵字, 希望學生上網搜尋催化劑在化學、生物或工業領域裡的應用實例,帶回課堂分享。 * 讓我自己回味無窮的地方是: 催化劑本身「不參加」化學...

紐西蘭中小學的學期簡介

很多好友希望多了解一些紐西蘭教育的相關議題,希望我能做一些介紹,思來想去,決定從最簡單的「學制」、「上下學時間」、「功課表」與「放假」的制度開始。 紐西蘭的學校分三級,於台灣相似,但在年級的安排上有些差異。 台灣是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共十二年國民教育。 紐西蘭則是小學六年、初中二年、高中五年,共十三年的國民教育。 有趣的是,紐西蘭是五歲入小學,早台灣一年,因此,大家受完國民教育的年紀是一樣的。只不過,台灣的學年是從九月開始,而紐西蘭是從二月開始,所以,中間會有半年的差別。 用英文來說,紐西蘭小學是 Primary School,初中是 Intermediate School,高中是 High School。這不同於在台灣我們習慣以「美式」的 Junior High School 來稱呼國中,Senior High School 來稱呼高中。 用數學來總結一下紐西蘭學制:Primary 是 Year 1-6,Intermediate 是 Year 7-8,High School 則是 Year 9-13。 這裡還有一個重要小細節,在紐西蘭高中的前兩年(Year 9 與 Year 10)是 Junior High,後三年(Year 11、12、13)則是 Senior High。 在中學的這後三年,學生得參加簡稱為 NCEA 的國家級考試,及格者,才算「高中畢業」。(NCEA 相當複雜,容我稍後再專文分享) * 一般說來,紐西蘭的中小學是從早上九點開始上課,下午三點左右放學。 我女兒的小學,要求小孩在八點半到九點之間到校,九點整開始第一堂課,三點整放學。第一堂下課時間(稱作 interval)是 10.40 到 11.00 的早茶時間,午餐是 12.30 到 1.30,有三十分鐘。因此,一天只有「三節課」,一節約一個半小時:早上有二大節,下午有一大節。 目前她就讀的中學,要求學生在 8.45 以前要到校,下午 3.15放學。 而我目前服務的學校,老師在 8.30 開始晨會,8.50 開始導生班,學生須在此時進教室點名。   第一堂課從 9.05 開始,10.05下課   10.05 開始第二堂課,11.05 下課   11.05 到 11.30 是下課時間(稱為 interval),   ...

【2008 舊文】啊哈! 物理真的很好玩

啊哈! 物理真的很好玩 2008/09/15 【聯合報╱蔡坤憲/逢甲大學光電學系暨物理教學研究中心講師】 學習物理的樂趣,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啊哈!」 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一定會聽過或讀過,牛頓在年輕時因為被樹上掉下來的蘋果打到,而「悟出」萬有引力的故事。此後,每當小朋友問到為什麼東西會往下掉落時,家長或老師們總是能很快地祭出「萬有引力」做為答案。但是,如果遇到一位不死心的小朋友,繼續追問「什麼是萬有引力?」時,大多數的大人應該都會感到詞窮! 感到詞窮,其實不是罪惡。但若身為老師或家長的我們,把「萬有引力」奉為標準答案,甚至拿出「萬有引力」的數學公式,要他閉嘴,或是要求那位滿心問號的小朋友,背下這個答案,然後讓他以為:已經一百分了、懂了,不要再問問題了,這就真的是一個罪惡了。 因為我們可能扼殺了另一位愛因斯坦! 伽利略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所反對的不是亞里斯多德的學說,而是對這個學說的盲目信仰、不加批判。」學習物理學,除了學習目前已知的定律、定義、公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去學習獲得這些知識的思考方式,以及看待事物的「眼光」。 學習是為了讓我們可以站上「巨人的肩膀」,而不是臣服於巨人的腳下。循著先前科學巨人們的思路,可以大幅擴展我們的思維與視野。但若僅止於此,則無法享受另一層次的樂趣,那就是:猜! 「猜」用物理學家的行話來說叫做「直覺」,比較白話的說法是「思考」(不是記憶!),那是一份受過嚴格訓練之後的思維方式,是讓科學得以日新月異的動力, 是讓我們的下一代可以青出於藍的原因。思考和學習,都是沒有邊界的;也絕對不是考試分數可以提供的。《觀念物理》的作者休伊特就認為學物理應該是很有趣 的,雖然也許要相當用功,但一定是有趣的事。 當我們在讀懂某個道理,或猜出一個新奇現象背後的道理時,心中不自覺浮現的不正是那聲「啊哈」嗎? 這也是牛頓自謙的:因「偶爾拾到美麗的貝殼」而感到高興不已的小孩!

成功孕育成功

今天在課堂上發生了一件讓人驚喜的事。 今年,我有一個「相當困難」的班級,困難的原因是班上的學生人數偏多,而且程度落差頗大。 我上課,打從心底,從不會怪罪學生「搗蛋」,學生上課之所以會覺得無聊、分心、講話、滑手機、吃東西、摺紙飛機、離開座位 ... 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聽不懂」而已。 對於當老師我來說,只能一直努力地想辦法搭起師生之間的那座「橋樑」。 * 兩週前,是學校的考試週,所以,上個星期,我花了點時間檢討了一下考卷。想當然,這個困難的班級,自然是考得不好,無奈之餘,我跟學生說:下個星期一(也就是今天)會給大家一個補考的機會。 上週四檢討考卷時,很多時候,還是亂哄哄的,我心裡也沒甚麼底。 沒想到,今天在重考時,有位在同仁眼中是「從來不讀書、行為惡劣」的學生,竟然很快地就把考卷寫好了,我大略一看,應該可以達到「及格」的水準。 在他交卷之後,他走回他的座位,又跟他那群「難兄難弟」一起「打混摸魚」。 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我走到他們霸佔的那張桌子,我說:某某剛剛的考卷已經「及格」了,可是你、你、你(我指著他們每個人的鼻子說)都還是「不及格」! 接著我又說:某某,如果你可以幫他們每個人都「及格 Achieve」,我就給你「佳作 Merit」;如果他們每個人都「佳作 Merit」,我就給你「優等 Excellent」。 沒想到,其中某難兄難弟問說:那如果我們全部都「優等 Excellent」呢? 我回答說:那你們就全部都「優等 Excellent」! * 讓我倍感驚喜的是,在此之後,我看到今年以來最優質的「團隊學習」! 這群難兄難弟,出現了讓人難以想像的「認真向學」畫面! 對這群在學業上,還沒有過成就感的同學來說,我猜,「失敗為成功之母」是行不通的。 我希望,在今天課堂上的這個經驗,可以是他們的「一朵小花」,然後,逐漸變得「滿室芳香」! 期望這會是一個「成功孕育成功」(success breads success)的例證! * 紐西蘭高中的考試成績,簡單來說只有四等第:不及格(NA, Not Achieve),及格(A, Achieve),佳作(M, Achieve with Merit), 優等(E, Achieve with Excel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