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攻 seme,可以怎麼練?

How to Seme (w/English CC) 小林英雄 先生 - 攻め方

我很久以前就聽說過「打擊的三個時機」:對手啟動之初、招式結束之時,與對手身心停滯時。從那時起,這個說法,給了我一個很好的練習方向。

2017 年時,七段教士宇都宮先生來訪,他教了我 okori 的觀念。距離 2009 年剛剛認識也是七段教士的森岡先生,已經過了八年的時間,在那一年,森岡先生問了我:

你出劍的理由(或時機)是甚麼?

我想,對於「先攻再擊」的原則,大家都不陌生,然而,在攻(seme)之後,何時出擊?則一直是個重大而讓劍友們疑惑的課題。

最近,從劍友們分享的影片中,聽到小林範士說:攻(seme)是為了「創造 okori」讓我對「攻 seme」又多了一層了解!

此外,在影片中,小林範士還區分了 seme to strike(為擊而攻)與 seme and strike(攻、擊同時) 的不同,我覺得,這是對「懸待一致」做了很深刻的詮釋。

我想,聽完小林範士的講解之後,在觀念上,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但是,如何落實到日常的稽古裡呢?


Seme 攻,可以怎麼練?

攻的練習方法,當然有很多,每位老師也都各有各的心得與專長。

我想在此分享大約在十年前(2009/2010),森岡先生給我的一個建議,而我也依照這個建議,很乖、很認真地練習了好幾年,如果後輩劍友還沒有找到特別的方向,不妨參考一下:

專注於三招:

  • 小支的面(small men)
  • 小支的手(small kote),以及
  • 面迴旋胴(men-kaeshi-do)

這三招的使用方法或邏輯是:

  • 在你攻進去之後,如果對受沒有特別的動作,你就打面部。
  • 若是你一攻進去,對方就出手打面部過來,此時:
    • 如果來得及下,就打小手(kote),接近常見的出端手(debana kote);
    • 若是來不及,就打迴旋胴(kaeshi do)。
  • 專注於這三招,但不要以為這是天下無敵的「必勝三招」。

我知道,稍微有些經驗的劍友一定會感到懷疑,因為容易出現的情況往往是,在稽古時,當我們一出手打擊面部,反倒被對手的出端手或迴旋胴給打去了。

的確是會如此,然而,我想提醒的是,我這個建議的用意在於:攻的練習。這三個招式與運用的邏輯,並不是「必殺技」,它們無法保證你能「打贏」或是打到對手,但是卻能逐漸積累你在「攻 seme」的功力。

不要忘記劍道裡有一句格言:

打って反省、打たれて感謝
 (utte hansei, utaretara kansha)

為什麼打到別人要反省?被別人打到要感謝?反省甚麼?感謝甚麼呢?

出手打到別人之後的「反省」,英文是 reflect(反思),是很中性的一個詞:這次打擊成功了,想著如何改善下一次的打擊,如何讓下一次的打擊可以更好;而不是做錯事之後的那種反省。

至於被別人打到時,要「感謝」的是,別人透過他們的修練,可以指出我們自己的缺點:也許是自己的打擊動作不夠快,甚至是有錯誤、有缺點,或是沒有挑對出手打擊的時機,抑或是出手前的意圖太明顯,已經被人洞悉之類的。感謝對手告知我們自身的缺點,從而去改進這些問題。

另一個值得「感謝」的地方是,如果你能看懂、體會或悟出對手是如何打到你的,那麼你也就能「依樣畫葫蘆」用相同的方式去打到別人。這是從稽古中學習與成長的最佳途徑,所以,當然是值得真心感謝的一件事。

因此,這也是為何在劍道裡會有「因挨打而進步」的教導的原因。這其實也是脫離劍道瓶頸的一個重要心法:不要怕被打到。


Okori 是甚麼?

Okori

簡單來說,Okori 是對手「想要出手前的那一瞬間」。

按我剛剛所說的,我們就是把中段站好、準備好,靠著腳步移動或手腕操控竹劍去「攻面」,但在時機出現之前,不要貿然出手打擊(這就是 tame)。然而,一旦「時機」出現,就要斷然給出捨身(sutemi)的一擊。萬一判斷錯誤,落入對手的陷阱之中,因為自己是「捨身一擊」,就像棋奕世界裡的「起手無回大丈夫」那樣,你還是應該完成自己的打擊動作,並接受自己被對手打敗的結果,而不是中途縮手,讓自己原本的動作「半途而廢」,而失去殘心(zenshin)。

切記:稽古不是比賽,也不會有人頒發獎盃給我們。稽古是一個鍛鍊的過程,是一個累積實力、功力的過程,相較於比賽與升段檢定,它也是劍道裡最真實的存在。

在此最為恰當的比喻就是:你是想「爭一時」或是「爭千秋」?

角 正武範士 2018 於台灣:
比賽只是短暫的嬉戲
升段是自己學習方向與思維的證明
每天的練習才是劍道的根本


回顧我個人在過去十年左右的稽古裡,最初幾年,我的確是稍微刻意地迴避比賽,理由是不希望自己因為比賽勝負的壓力,干擾了自己的練習。當時,我並不知道這樣「迴避的做法」是否正確,或是否會有效果,只能歸咎於自己的心態還是不夠堅強,在比賽場上,還是很難視勝負為無物。不過,漸漸地,我也比較能有「平常心」,帶著「比賽當練習」的心態,參加紐西蘭的一些比賽或演武。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體會到,長時間專注於這三招的結果,讓我體會到「一眼二足三膽四力」的意思:我開始「看得到」一些東西,例如時機、「先」(sen)、okori 等

專注於這三招的另一個好處是,由於這三招同時包含主攻與防守,無論自己是打到別人還是被別人打到,由於身體致力於要保持這個既可功又能守的態勢,無形之中,自然能體會到何謂「懸待一致」的構形(kamae)。

簡短來說,要有懸待一致的構形(kamae),才能有有效的攻(seme)。當在逼功或誘功取得成果時,看得懂 okori,自然能取得先機(sen),從而給出成功有效的一擊:一劍打心

我自己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我最初只能看到的 okori 是對手身體上的一些準備動作,逐漸地,我竟開始可以感覺到某些對手在動心起意的瞬間,知道他們就要打過來了!(雖然他們的身體、劍尖還沒有開始任何動作)。也就是這份心理上的感覺,讓我懂得,高段老師所說的「心如明鏡」與「四戒」之間的關聯是甚麼意思。


很多東西,不是「看到」的,而是「感覺到」的。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憑空消失的日子:儒略曆 - 格里曆

頒行格里曆的1582 年十月:消失的十天 日不落國的 1752 年九月:消失的十一天 在我知道英文的名字大多是以「音譯」的方式進行之後,把「Mary」譯成「瑪麗」或「瑪莉」很容易理解,但是,為什麼「John」會被譯成「約翰」呢? 今天,碰到一個更有趣的譯名:「Julian calendar」是「儒略曆」! 好奇之餘,上網搜尋了一下,意外地增廣了見聞:  由於「0.002%」的誤差: 儒略曆每年 365.25日 與 格里曆每年 365.2425 日。 在曆法的改革上, 每個國家、地區,因採行新曆的時間不同, 各自在月曆上「抹去」的日子,也從 10 到 13 天不等。 這樣「憑空消失」的日子,什麼時候會再來呢? 《科學發展,2015年4月,508期》 * * *  底下文字,節錄轉貼(並稍稍改寫)自維基百科: 儒略 (拉丁 文 : Gens Iulia  或  Iulii ),一譯 「 尤利烏斯」 ,是古 羅馬 的一个 貴 族氏族, 現今 也被用作該氏族成 員「 儒略・凱撒 」(或: 尤利烏斯・凱撒 )的代名 詞 。這個氏族成 員 在 羅馬 共和 國 早期享有尊 貴 地位,第一位成 為羅馬執政官 的是公元前 489 年的 Gaius Julius Iulus ,但最 為 人熟知的是儒略·凱撒 。 應該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現在通常將此人譯作 「 尤利烏斯·凱撒」 , 但在天文學上仍沿用「儒略曆」一詞,而不是「尤利烏斯曆」。 * * *  儒略曆 (Julian calendar),是 格里曆 (Gregorian calendar) 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 儒略・凱撒 (Julius Caesar,後稱「凱撒大帝」) 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 Sosigenes of Alexandria )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 45 年 1 月 1 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曆曆法的一種曆法。一年設 12 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 365 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  365.25  日。 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 1582 年後被教

劍道旅程:初段至五段半的「旅遊手冊」

2009年,懷卡托劍道協會升段審查 認識我的好友,大概都知道,在 1998 年時, Marleen 與我機緣湊巧移居紐西蘭的漢彌爾頓市(Hamilton),成了方圓百里之內,「唯二」會打劍的兩個人。隔年,因緣成熟,成立了 懷卡托劍道館 ,開始肩負起「 劍道指導者 」的重任。 自己打劍道,跟教別人打劍道,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記得在道館成立約半年左右, 徐恆雄教練率領了二十多位師兄弟,到紐西蘭來看我們 ,在教練返國之後約一年,換我回台灣。在前去拜訪教練的時候,教練問我的第一句就是:「說吧!你哪裡不會教?」 我不禁大笑出來,回答他:「 教練真是『內行人』! 」 在劍技的教學之外,如何幫學生通過升段考試(昇段審查)是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大家或許可以想見,當我們「從一二一二開始」教出來的學生,第一次升上初段時,我們心中的那份成就感,實在是相當美好。曾經,我記得每個升段的學生,也曾在雅虎奇摩部落格中寫下我們道館「 十七段 」的故事。 底下我希望分享的是這些年的教學經驗、參與紐西蘭劍道協會的昇段審查(從六級到四、五段)經驗,以及向幾位熟識的日本先生請益,而逐漸摸索出一套「說法」,主要是針對我們道館裡的初學者,幫助他們在劍道的旅途中,有個方向感,類似「旅遊手冊」或「觀光指引」的功能。 若在此分享之後,也對劍友有幫助,自然是功德無量! 簡單來說: 初學者在「級 Kyu」的階段 ,主要的學習目標是,在肢體上能夠做出「氣劍體一致」的正確打擊動作。具體來說,當元立(motodachi)提供打擊目標,初學者的打擊動作愈「協調」時,所獲得的級數便愈高。按這個標準而言,「一級」的初學者,就是可以做出氣劍體一致的人。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下) 升段考試的基本項目,由淺而深包括:中段構形、腳步、擺振(面、胴、手、上下擺振、斜擺振、快速擺振等),打擊的部分,在有元立的條件下,能夠打出基本的「五本招式」:面、手、胴、手-面與手- 胴。 以上這些也就是我們在新生班的教學重點。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上,含三級) * 「初段」的標準是,兩位「一級」的劍士,在為時約一至二分鐘的「地稽古」時間內,可以打出「有效打擊」。 與一級的差別是:「一級」時,是有元立會讓出

紐西蘭中小學的學期簡介

很多好友希望多了解一些紐西蘭教育的相關議題,希望我能做一些介紹,思來想去,決定從最簡單的「學制」、「上下學時間」、「功課表」與「放假」的制度開始。 紐西蘭的學校分三級,於台灣相似,但在年級的安排上有些差異。 台灣是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共十二年國民教育。 紐西蘭則是小學六年、初中二年、高中五年,共十三年的國民教育。 有趣的是,紐西蘭是五歲入小學,早台灣一年,因此,大家受完國民教育的年紀是一樣的。只不過,台灣的學年是從九月開始,而紐西蘭是從二月開始,所以,中間會有半年的差別。 用英文來說,紐西蘭小學是 Primary School,初中是 Intermediate School,高中是 High School。這不同於在台灣我們習慣以「美式」的 Junior High School 來稱呼國中,Senior High School 來稱呼高中。 用數學來總結一下紐西蘭學制:Primary 是 Year 1-6,Intermediate 是 Year 7-8,High School 則是 Year 9-13。 這裡還有一個重要小細節,在紐西蘭高中的前兩年(Year 9 與 Year 10)是 Junior High,後三年(Year 11、12、13)則是 Senior High。 在中學的這後三年,學生得參加簡稱為 NCEA 的國家級考試,及格者,才算「高中畢業」。(NCEA 相當複雜,容我稍後再專文分享) * 一般說來,紐西蘭的中小學是從早上九點開始上課,下午三點左右放學。 我女兒的小學,要求小孩在八點半到九點之間到校,九點整開始第一堂課,三點整放學。第一堂下課時間(稱作 interval)是 10.40 到 11.00 的早茶時間,午餐是 12.30 到 1.30,有三十分鐘。因此,一天只有「三節課」,一節約一個半小時:早上有二大節,下午有一大節。 目前她就讀的中學,要求學生在 8.45 以前要到校,下午 3.15放學。 而我目前服務的學校,老師在 8.30 開始晨會,8.50 開始導生班,學生須在此時進教室點名。   第一堂課從 9.05 開始,10.05下課   10.05 開始第二堂課,11.05 下課   11.05 到 11.30 是下課時間(稱為 inter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