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握在自己手中的劍柄


七月5日時,我在臉書牆上貼出了這個問句。

理由並不是因為「我孤獨」,而是從臉書上看到某位「孤獨的譯者」描述她的心路歷程。由於我在「筆譯」這個領域,也算有些經驗,所以不禁對她的文章有些想法。然而,相對於翻譯,劍道也是我生活的重心之一,不免產生一些聯想,於是有此一問。

我喜歡部落格、臉書等媒體的重要理由是「拋磚引玉」。隨意說點自己的心情、想法,總能從好友、臉友、格友處得到許多或精闢、或幽默、發人深省的回饋。例如:
  • 孤獨很好啊 ...
  • 交劍知愛
  • 要怎麼進化都只能靠自己 ...
  • 只有你自己知道追求的目標...
  • 和自己相伴沒有孤獨 ...
  • 隱性的孤獨 ...
  • 看不見盡頭的苦路 ... 
  • 因為孤獨,更能感受夥伴的存在 ...
  • 孤獨沒有比群體來的快進步。
  • 有時候會想自己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地撐下去 ...
  • 修養自己~影響別人 ...
  • 冷暖自知,點滴在心頭 ...
  • 我整整不懈的走過 61 年 ...
  • I believe that parts of it can be lonely...


我想,對於這麼一個「主觀」的問題,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可言的。然而,在這麼一串深刻的對話之中,森岡先生也給了我留言,一段我不是很懂的日文:

相手に向けている剣は、自分にも向いている。
自分はどのように生きるのかをいつも、試される。

勉強翻譯成中文,大概的意思是:

與對手切磋時,雖然劍尖是指向對方,但劍柄卻是操控在自己的手裡。
這是我一直秉持著的生活態度。

據懂日文的學生跟我說,森岡先生的原文有點文言,直譯成白話容易失掉那個「味道」。然而,就在我重複著唸著先生給的這則中譯留言時,勾起了我第二次與森岡先生在基督城相遇時的一段對話。


「你還是應該依照正確的方式練習」

初識森岡先生是於 2009 年,那是他首次來紐西蘭擔任劍協年度講習的主講者,當時便對他的風趣、幽默又深刻的教學(腹背、左足、肩膀捲落),印象深刻。在講習會結束時的致詞中,他更說明了,他此次講習所分享的內容,就是他自己準備八段考試的方法,希望我們也都能努力練習。

那一年,在他的所有教學內容中,提出一個讓我覺得很訝異的問題:你為什麼出劍?(或是是出劍、出手的時機為何?)在此之前,我從未認真的思索過這個問題,所以,他的這個問題,足足在我的心裡盤繞了一年之久!

隔年,2010 年,他再次來紐西蘭,這次的劍協年會移到基督城舉行。先生的教學內容大綱變化不多,我也依著他所教的內容,在台灣、紐西蘭練習了一年。再次見到先生,除了學習、複習之外,更是希望能「解惑」:不想贏、不怕輸的劍,該怎麼打?

在基督城那年,與森岡先生地稽古時,明顯地感受到先生用身體帶著我打劍,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分鐘,卻是收穫滿滿!感覺更能了解先生所教的「出劍的時機」為何物!

晚餐時,與先生有段對話,我說:先生所教的東西(自己的構形要先站好,攻進之後,要了解對手、合氣等),我覺得非常好,也大致能理解,可是,萬一「對手不懂」,總是遇到「亂打」或「不按牌理出牌」,身處於這樣的「大環境」,自己該怎麼練習?

先生沈默地思索了約一秒!他回答我說:你還是應該依照正確的方式練習

這下,換我沈默了幾秒鐘。之後,我勇敢地邀請先生來台灣:我目前在台灣服務,很少聽到有類似您這樣的教學內容,我很希望與台灣的劍友分享您的教學內容,不知您是否有意願也到台灣來講習?

於是在新竹文武堂陳館長與許多劍友的協助下,森岡先生於 2011 年第一次到台灣講習。以及之後三年的講習:201320152016


回憶一下,與森岡先生每隔一兩年見一次面,不知不覺已將近十年了!每一次的見面(不論是在台灣,還是在紐西蘭),每一場稽古,都再次加深我對劍道的理解。

這一次,在他留言中「劍柄卻是操縱在自己手裡」的這句話,引發了我很多的聯想:
  • 在劍道的稽古中,我是想打贏對手,還是想改進自己?
  • 遇到比自己功力更強的對手,我是否「怕輸」、「怕丟臉」,或是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
  • 遇到「亂打」的對手(動作亂打),或「一心只想打贏」的對手(心態亂打)的對手,我該如何應對?隨雞起舞,抑或留住青山?爭一時,或爭千秋?
  • 遇到資淺的後輩,我有否做出正確的示範?或只是炫耀自己的劍技?滿足自己的虛榮?

回想起,森岡先生常強調的「合氣」(Ai-Ki),我們在紐西蘭用英文把它翻成「同步」(synchronise)。不僅是他,許多來紐西蘭講習的高段先生,也都強調這個觀念。在他的影響之下,以及自己的教學經驗,我逐漸體會到,我們有許多人其實都「活在自己的框框」裡,而不願、不能、不敢,甚或「厭惡」與人互動交流。

在道館,我常跟年輕的學生說:道館不是健身房,你不能單從「拿著手機對著鏡子自拍」的方式來得到滿足。道館裡,有先生、前輩、後輩等諸多劍友,有你尊敬、喜愛的人,更有你討厭、嫌惡的人,我們都不是「機器」,也不是 APP,所以你很難只按自己的喜好來打劍,更麻煩的是,你打不好時,我們還會打回去、讓你沒有成就感、覺得痛、覺得不舒服。然而,你就是得在這個「劍之道」裡面與大家一起成長!

如果,劍道是你的休閒,那麼常常來,流流汗、運動一下、健康一下,以及和朋友聊聊天,我覺得很好,多打劍,享受劍道所帶來的樂趣與好處。

如果,劍道是你的舞台,也很好,在流汗、運動之餘,努力鑽研各種技法、招式,奮力收集獎盃、獎牌與段位證書,享受劍道所帶來的榮耀與掌聲。

然而,如果想在「運動」與「比賽」之外,多體會一點「滋味」,也許可以稱之為「修行」或「修身養性」,那麼該如何透過劍道修行,才能享受它所帶來的啟示、成長呢?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問題,答案也會因人而異,然而,沒有「標準答案」,並不意味著「沒有答案」。我逐漸發現,劍道用的手拭(Tenugui,俗稱「頭巾」),其實隱藏著一些蛛絲馬跡。

譬如說「不動心」。


不動心有道乎?

我不知道有多少劍友知道「不動心」的典故,是來自《孟子,公孫丑上》?至少我自己是不知道的。我第一次看到「不動心」是在頭巾上。因此,自然只能「望文生義」,藉著其它手拭上常出現的「靜」、「無心」、「平常心」、「唯心一刀」、「無念無想」等等試著來理解它。

我也曾想讓自己的心「不動」,但這其實很抽象,甚至連「動心」是什麼意思都很模糊!

後來,看到有人詮釋,「不動心」並不是讓心成為一塊「寂然不動」的石頭,而是「不因不必要的東西而動心」。如此一來,道理變得簡單多了,簡言之,就是「不要有雜念」,而劍道裡的雜念,最常見的講法是「驚懼疑惑」這「四戒」。

有了這一層理解之後,我開始能在稽古時,把「四戒」和「不動心」連起來。這不是輸贏的問題,也不是誰打到誰的問題。當對手強勁地攻入時,不論是驚或是懼,我可以感到自己的右手多用了點力,就多這麼一點點,我的劍尖就偏向右邊了,此時,顯然對手的攻(seme)已經奏效了。如果,他/她的程度夠好,在我調整好自己就打進來,那麼就比賽而言,他/她極可能會贏。若是他的程度不夠,沒有出劍,或是看不出我的破綻,給了我喘息與調整好自己的時間,那麼整個戰局就會改觀了。

就這樣,我把劍道的樂趣從「有否打到」,提前到「攻,有否奏效」,我也開始覺察到自己身體與心裡的細微變化,這個「驚懼疑惑」就成了「起心動念」,需要「戒之慎之」的地方。也開始體會到,先生們所說的「劍道修行」的意思。

好奇之下,查閱了孟子的原文: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傅佩榮先生解釋,所謂「不動心」是說:不論處在何種情況,是得君行道、兼善天下,或是懷才不遇、有志難伸,自己的心情都不受影響。


公孫丑稍後又問孟子:「不動心有道乎?」


莊子答:「有」。並舉「北宮黝」、「孟施舍」與「曾子」三人「養勇」的方式,分別描述「外發」、「內求」與最高層次的「大勇」等三個層次。傅佩榮先生在「孟子的修養方法」這篇文章裡,有很淺顯易懂的說明。

換成我們劍道的語言,第一階段「外發」的勇,是外在看得到的氣勢、暴虎馮河、旺盛的企圖心,不因對手比自己強,依然全力打擊。

第二階段「內求」的勇,類似「四戒」,是心性上的休養。內心無懼,「視不勝猶勝也」,冷靜思考,善用謀略,「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


最後這個「大勇」的層次,就是我們熟悉的「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個「縮」字,是「直」的意思。傅佩榮教授的白話翻譯是:「反省自己覺得理屈,即使面對平凡小民,我怎能不害怕呢?反省自己覺得理直,即使面對千人萬人,我也向前走去。」



勿失方寸

2009 初識森岡先生時,他問我們:你出劍的理由是否因為(Do you attack because you ...)
  • 想搶在對手之前先出手?(want to strike before s/he strikes?)
  • 害怕?(are scared?)
  • 想盡快獲勝?(want to get ippon sooner?)
  • 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feel good/ready?)
  • 想贏?(want to win?)
  • 不想輸?(do not want to lose?)
  • 對手看起來比自己弱?(think s/he looks weak?)
  • 認為差不多是出劍的時機了?(think it's about time to attack ...)
  • 因為對手沒有攻擊?(because s/he is not attacking?)

當時,我的每個回答幾乎都是「是」,也就是我其實還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打擊時機」。這些個問題,我在心裡琢磨了很久,其實,答案也不困難,就是需要練習、稽古。森岡先生強調,出手或出劍之前,自己的構形一定要先站好,他提供了「腹背、左足、肩膀捲落」這三個檢核點,自己沒有準備好(懸待一致)之前,時機成熟之前,都是無效的打擊。


剛接觸這個打擊時機時,感覺很受用,但很快就出現問題了:我往往還沒有站好,對手就打過來!或是我才剛剛站好,還「感受」不到對方,對手就打過來了!此時,我要不要隔擋?要不要盡快板回一城,以免有失顏面?有時也會心生怨念,想說大家不是都聽過先生教的課嗎,怎麼先生一回國,大家就又開始亂打?這樣叫我怎麼練?

沒有簡單的答案,可以「立刻」解決這些困境。唯一能做的,還是只能聽從先生的建議:持續地依照正確的方式練習。

回到劍道的比喻:「自反而不縮」就是如果發現自己的身體還未準備好(腹背、左足、肩膀捲落),就要先調整好自己;若時機尚未成熟,就要沉住氣。「自反而縮」,如果自己的身體已準備好,時機也已成熟,就要「捨身」一擊。這個「捨身」需要一份超越勝敗的勇氣!

井上義彥範士曾仔細說明「攻人」與「責己」之間的關係,也深入解釋「一本」與「有效打擊」之間的差別。森岡先生所教的這些內容,就像是「白話註解」,讓我可以稍稍理解劍道的深意,以及其中的樂趣。

回想前兩年,山神範士在紐西蘭的講習會中曾提到「竹刀五節」所代表的含義:倘若我們因對手(外在環境)的擾動,而亂了劍尖、失了優勢,其實,真正失去的不是劍尖、不是中心線,而是我們本該牢牢掌握的「仁」與「義」(內心世界)。

從我自身的劍道體會來看孟子,他真的是位有修為的聖人!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憑空消失的日子:儒略曆 - 格里曆

頒行格里曆的1582 年十月:消失的十天 日不落國的 1752 年九月:消失的十一天 在我知道英文的名字大多是以「音譯」的方式進行之後,把「Mary」譯成「瑪麗」或「瑪莉」很容易理解,但是,為什麼「John」會被譯成「約翰」呢? 今天,碰到一個更有趣的譯名:「Julian calendar」是「儒略曆」! 好奇之餘,上網搜尋了一下,意外地增廣了見聞:  由於「0.002%」的誤差: 儒略曆每年 365.25日 與 格里曆每年 365.2425 日。 在曆法的改革上, 每個國家、地區,因採行新曆的時間不同, 各自在月曆上「抹去」的日子,也從 10 到 13 天不等。 這樣「憑空消失」的日子,什麼時候會再來呢? 《科學發展,2015年4月,508期》 * * *  底下文字,節錄轉貼(並稍稍改寫)自維基百科: 儒略 (拉丁 文 : Gens Iulia  或  Iulii ),一譯 「 尤利烏斯」 ,是古 羅馬 的一个 貴 族氏族, 現今 也被用作該氏族成 員「 儒略・凱撒 」(或: 尤利烏斯・凱撒 )的代名 詞 。這個氏族成 員 在 羅馬 共和 國 早期享有尊 貴 地位,第一位成 為羅馬執政官 的是公元前 489 年的 Gaius Julius Iulus ,但最 為 人熟知的是儒略·凱撒 。 應該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現在通常將此人譯作 「 尤利烏斯·凱撒」 , 但在天文學上仍沿用「儒略曆」一詞,而不是「尤利烏斯曆」。 * * *  儒略曆 (Julian calendar),是 格里曆 (Gregorian calendar) 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 儒略・凱撒 (Julius Caesar,後稱「凱撒大帝」) 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 Sosigenes of Alexandria )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 45 年 1 月 1 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曆曆法的一種曆法。一年設 12 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 365 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  365.25  日。 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 1582 年後被教

劍道旅程:初段至五段半的「旅遊手冊」

2009年,懷卡托劍道協會升段審查 認識我的好友,大概都知道,在 1998 年時, Marleen 與我機緣湊巧移居紐西蘭的漢彌爾頓市(Hamilton),成了方圓百里之內,「唯二」會打劍的兩個人。隔年,因緣成熟,成立了 懷卡托劍道館 ,開始肩負起「 劍道指導者 」的重任。 自己打劍道,跟教別人打劍道,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記得在道館成立約半年左右, 徐恆雄教練率領了二十多位師兄弟,到紐西蘭來看我們 ,在教練返國之後約一年,換我回台灣。在前去拜訪教練的時候,教練問我的第一句就是:「說吧!你哪裡不會教?」 我不禁大笑出來,回答他:「 教練真是『內行人』! 」 在劍技的教學之外,如何幫學生通過升段考試(昇段審查)是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大家或許可以想見,當我們「從一二一二開始」教出來的學生,第一次升上初段時,我們心中的那份成就感,實在是相當美好。曾經,我記得每個升段的學生,也曾在雅虎奇摩部落格中寫下我們道館「 十七段 」的故事。 底下我希望分享的是這些年的教學經驗、參與紐西蘭劍道協會的昇段審查(從六級到四、五段)經驗,以及向幾位熟識的日本先生請益,而逐漸摸索出一套「說法」,主要是針對我們道館裡的初學者,幫助他們在劍道的旅途中,有個方向感,類似「旅遊手冊」或「觀光指引」的功能。 若在此分享之後,也對劍友有幫助,自然是功德無量! 簡單來說: 初學者在「級 Kyu」的階段 ,主要的學習目標是,在肢體上能夠做出「氣劍體一致」的正確打擊動作。具體來說,當元立(motodachi)提供打擊目標,初學者的打擊動作愈「協調」時,所獲得的級數便愈高。按這個標準而言,「一級」的初學者,就是可以做出氣劍體一致的人。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下) 升段考試的基本項目,由淺而深包括:中段構形、腳步、擺振(面、胴、手、上下擺振、斜擺振、快速擺振等),打擊的部分,在有元立的條件下,能夠打出基本的「五本招式」:面、手、胴、手-面與手- 胴。 以上這些也就是我們在新生班的教學重點。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上,含三級) * 「初段」的標準是,兩位「一級」的劍士,在為時約一至二分鐘的「地稽古」時間內,可以打出「有效打擊」。 與一級的差別是:「一級」時,是有元立會讓出

紐西蘭中小學的學期簡介

很多好友希望多了解一些紐西蘭教育的相關議題,希望我能做一些介紹,思來想去,決定從最簡單的「學制」、「上下學時間」、「功課表」與「放假」的制度開始。 紐西蘭的學校分三級,於台灣相似,但在年級的安排上有些差異。 台灣是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共十二年國民教育。 紐西蘭則是小學六年、初中二年、高中五年,共十三年的國民教育。 有趣的是,紐西蘭是五歲入小學,早台灣一年,因此,大家受完國民教育的年紀是一樣的。只不過,台灣的學年是從九月開始,而紐西蘭是從二月開始,所以,中間會有半年的差別。 用英文來說,紐西蘭小學是 Primary School,初中是 Intermediate School,高中是 High School。這不同於在台灣我們習慣以「美式」的 Junior High School 來稱呼國中,Senior High School 來稱呼高中。 用數學來總結一下紐西蘭學制:Primary 是 Year 1-6,Intermediate 是 Year 7-8,High School 則是 Year 9-13。 這裡還有一個重要小細節,在紐西蘭高中的前兩年(Year 9 與 Year 10)是 Junior High,後三年(Year 11、12、13)則是 Senior High。 在中學的這後三年,學生得參加簡稱為 NCEA 的國家級考試,及格者,才算「高中畢業」。(NCEA 相當複雜,容我稍後再專文分享) * 一般說來,紐西蘭的中小學是從早上九點開始上課,下午三點左右放學。 我女兒的小學,要求小孩在八點半到九點之間到校,九點整開始第一堂課,三點整放學。第一堂下課時間(稱作 interval)是 10.40 到 11.00 的早茶時間,午餐是 12.30 到 1.30,有三十分鐘。因此,一天只有「三節課」,一節約一個半小時:早上有二大節,下午有一大節。 目前她就讀的中學,要求學生在 8.45 以前要到校,下午 3.15放學。 而我目前服務的學校,老師在 8.30 開始晨會,8.50 開始導生班,學生須在此時進教室點名。   第一堂課從 9.05 開始,10.05下課   10.05 開始第二堂課,11.05 下課   11.05 到 11.30 是下課時間(稱為 inter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