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竹刀五節:劍道五德、儒家五常


今年的3月12日,週六,是我們道館新生班第二次上課的日子,在時間上與奧克蘭純心館的一場講習相衝突。因為是第二次上課,新生們與道館、與我彼此還不熟悉,沒辦法請道館裡其他學長姐代課,於是,只能錯過週六的講習。

Marleen 和我,在「熱熱鬧鬧」的新生班之後,驅車百餘公里,趕到奧克蘭參加純心館的山神真一先生Yamagami Shinichi sensei)講習會;從晚餐開始!

***


山神師範,學識淵博(醫學博士、香川大學教授),劍技卓越,是日本少數在48(或46)歲,第一次挑戰八段就成功的劍士。

他的講習內容豐富、有趣,其中有一段與劍道哲理、人生處事相關的談話,希望在此和各位劍友分享。

相信,我們大多已經知道,劍袴(Hakama)上的五條折痕,代表著劍道五德:仁、義、禮、智、信。

此外,相信很多劍友也已經知道,竹刀上也有五節,這五節,也與這五德相對應。

然而,我之前所不那麼「明確」知道的,是這劍道五德,與竹刀五節的對應關係。

願以此短文,與各位劍友、好友,分享山神師範所講解的「竹刀五節」:

竹刀的第一節:仁


我們左手所握的是竹刀的第一節,代表著「仁」,每個修煉劍道的劍士都應該已經深刻地體會到,左手要穩,左手是劍道裡一切力量的源頭。因此,我們在修煉過程中,正是謹遵孔子所說「不可須臾離仁」的教誨。

關於「仁」字的大道理,應該不用我再贅言,它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天地之間的大道理、是聖人的德性,也是人倫的根本。簡言之,就是孟子說的「仁者愛人」,而這也提供了「交劍知愛」另一個很好的理論基礎。

竹刀的第二節:義

竹刀的第二節,代表著「義」,也是我們右手握著的地方。在劍道的技術裡,右手的功能是「控制方向」。試想,如果懂得古聖先賢所教誨的「義利之辨」,人生應該很難會迷失方向吧?

竹刀的第三節:禮

竹刀的第三節,是離開刀鍔、刀柄的位置,象徵著我們走出家門,不在自己的家裡。禮,最基本的解釋,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範,禮儀、禮貌,甚或禮物等等,是人際間的潤滑劑。另有「攝禮歸仁」說法,從他律到自律,禮也是仁的客觀表現。

竹刀的第四節:智

再往上一節,是智(知)。智是知識,也是智慧。雖然,「智」在這裡被排在竹刀的第四節,但這不表示它是「第四重要的」。別忘了,在《中庸》三達德的「智仁勇」裡,智是排行第一的!

山神先生在此沒有多言,但是,我自己的體會是,很多的劍招,例如撥劍、敲劍、捲劍、摺上技等,大多發生在竹劍的這個部位,因此,以此節來對應「智」,意寓在「行走江湖」時,不僅需要具體做事的知識,也需要判斷時機、拿捏分寸的智慧。

竹刀的第五節:信

竹刀的第五節,大約是在「中結皮」之上不遠,離劍尖還有一段距離,這也是我們一般在「交劍」、在「攻」、在「出手」前的位置,這一段象徵著「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貴在「誠信」,不是嗎?

「一刀一足」是劍道裡的攻擊距離:前進一步、揮刀剛好可以砍傷對手的距離

有趣的是,劍道裡「一刀一足」的距離,也約莫是在兩劍相交於這個竹節之處,這彷彿意味著,人際間,當「誠信用完」之後,就是「兵戎相見」的時刻?


***

後記


一、今晨收到好友臉書私訊:「劍道道裙的線代表什麼 ~ 你說過了 ...」,這賦予了我很強的動機,真的動手,寫下這篇原本就很想與大家分享的文字。

二、謝謝 我家夫人 為那次講習活動留下許多珍貴美好的照片,讓我的這篇文章,更具「可看性」!

三、最後,就是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不免透過 Google 查詢了一些記憶已經模糊的古文、經書,在維基百科裡看到,其實,我一直認為的「劍道五德」,竟然就是儒家「三綱五常」裡的「五常」:

源自孟子的「四善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為「仁」、「義」、「禮」、「智」的源頭,並列「四端」。 

後經西漢大儒董仲舒在《春修繁露》的〈楚莊王〉中加入「信」,而成為「五常」。





website counter code


熱門文章

劍道旅程:初段至五段半的「旅遊手冊」

2009年,懷卡托劍道協會升段審查 認識我的好友,大概都知道,在 1998 年時, Marleen 與我機緣湊巧移居紐西蘭的漢彌爾頓市(Hamilton),成了方圓百里之內,「唯二」會打劍的兩個人。隔年,因緣成熟,成立了 懷卡托劍道館 ,開始肩負起「 劍道指導者 」的重任。 自己打劍道,跟教別人打劍道,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記得在道館成立約半年左右, 徐恆雄教練率領了二十多位師兄弟,到紐西蘭來看我們 ,在教練返國之後約一年,換我回台灣。在前去拜訪教練的時候,教練問我的第一句就是:「說吧!你哪裡不會教?」 我不禁大笑出來,回答他:「 教練真是『內行人』! 」 在劍技的教學之外,如何幫學生通過升段考試(昇段審查)是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大家或許可以想見,當我們「從一二一二開始」教出來的學生,第一次升上初段時,我們心中的那份成就感,實在是相當美好。曾經,我記得每個升段的學生,也曾在雅虎奇摩部落格中寫下我們道館「 十七段 」的故事。 底下我希望分享的是這些年的教學經驗、參與紐西蘭劍道協會的昇段審查(從六級到四、五段)經驗,以及向幾位熟識的日本先生請益,而逐漸摸索出一套「說法」,主要是針對我們道館裡的初學者,幫助他們在劍道的旅途中,有個方向感,類似「旅遊手冊」或「觀光指引」的功能。 若在此分享之後,也對劍友有幫助,自然是功德無量! 簡單來說: 初學者在「級 Kyu」的階段 ,主要的學習目標是,在肢體上能夠做出「氣劍體一致」的正確打擊動作。具體來說,當元立(motodachi)提供打擊目標,初學者的打擊動作愈「協調」時,所獲得的級數便愈高。按這個標準而言,「一級」的初學者,就是可以做出氣劍體一致的人。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下) 升段考試的基本項目,由淺而深包括:中段構形、腳步、擺振(面、胴、手、上下擺振、斜擺振、快速擺振等),打擊的部分,在有元立的條件下,能夠打出基本的「五本招式」:面、手、胴、手-面與手- 胴。 以上這些也就是我們在新生班的教學重點。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上,含三級) * 「初段」的標準是,兩位「一級」的劍士,在為時約一至二分鐘的「地稽古」時間內,可以打出「有效打擊」。 與一級的差別是:「一級」時,是有元立會讓出...

劍道之美、始於著裝

劍道之美、始於著裝 文章日期:2007-09-25 23:21 劍道之美、始於著裝 ~ 延續「初任裁判」的心得分享。 在 Waikato 道館裡,除了安排有正式的護具穿戴教學之外,每一次戴上面部,開始對打之前,我們都會稍加檢視一下學生們穿戴護具的情形,幾個檢視的重點,供大家參考: 1. 水平的蝴蝶結 :道服上衣前端的蝴蝶結、胴部後方的蝴蝶結、面部的蝴蝶結,這三個節的園圈大小,與剩下的繩長,應該約略相等,而且需成水平方向。(當然還有大家已經熟知的面紐長度需短於40 公分。這是基於安全性的考量。) 繩結需成「水平」方向, 有一個科學的解釋 ,以及一個文化上的意義。科學解釋是,垂直方向的蝴蝶結,因為劍道練習過程中的移動,重力會輕扯那兩段直線的部份,使得蝴蝶繩較易鬆脫,因而影響練習的流暢與時間。 在文化意義上 ,據井上老師解釋,日本和服上的繩飾,生人的穿著是呈水平方向,而死後入殮時所穿著的和服繩結,則呈垂直狀。因而,在武士的著裝上,垂直方向的蝴蝶結,比較「不吉利」。 2. 背後的道服,是否「平整」 。穿道服與穿襯衫很像,在綁劍袴(hakama)之前,就應先把道服的前後部份拉平,再開始綁的動作。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穿劍袴時,應該先把左腳穿進去,再穿右腳?為什麼?理由是:習俗(convention)。當然,這點沒有硬性規性。不過,習慣上,先穿進的那隻腳,在脫劍袴時,則是比較後脫出來。 3. 頭巾穿戴後,應注意「收尾」。 在戴上頭巾、綁緊之後,如果還剩下一部份,在戴上面部之後,會多出一塊三角形的「尾巴」,這樣,在練習的過程中,便會飄來飄去,並不雅觀。 解決之道,是在綁完頭巾之後,把那塊多出來的三角形,再往內多折一折,如此,不僅不會有那條多餘的尾巴,而且,在頭頂的上方,也多墊了一層布,對「吸震」的效果,不無小補。 4. 面紐應該「平順」。 面紐在綁完之後,應該再用手指去檢查一下,面紐是否平順地貼在布糰上方。 若否,則應該稍加調整。 5. 手部(kote)的繩索 不應該過長而下垂。 6. 破損的護具應該盡快修理。 這不僅是為了美觀,更有安全性上的考量。  * 當然,我完全同意,這麼樣「龜毛」、「認真」地穿戴道服、護具,與比賽勝負不特別有關係。但是,放眼望去,一些比較資深,也打得比較好劍友,他們穿戴護...

人一己百

重溫《 現代劍道百家箴 》 我的體驗/ 岩瀨 鉾太郎(劍道範士八段) 我在舊制「枥木中學」擔任劍道老師的十四年裡,每天用腳踏車約費兩小時,行二十四公里路。 冬季訓練時,清早三點就動身。其間有風、有雨又有大雪,但是為了貫徹初期的心願,一天也不敢松懈,結果發現,對志在劍道的人來說,精神力和魄力是何等的重要。 又在那個期間,每年都去參加京都大會(當時稱為演武),見學諸權威老師們的比賽、姿勢、態度等。如果感到好的,就費心研究分析,並化為自己之物。 在戰前是利用粗陋的平房來當道場(館),命名「造士館」,來訓育青少年。戰後新建「養心館」道場,指導的主旨為發揚日本精神。 「劍是心,心正、劍亦正,學劍者當先學心」,這是我的道場的道場訓(館訓)。指導的重點放在:學劍道即是心的修養。我確信唯有「正人正劍,兩立之時」,才能產生純正的劍道。 「人做十次我百次,人學百次我學千次」,此言對志向學劍道者應時常放在心頭,要比別人多於幾倍的精進和努力。 再者,「斷然、衝進、伸直」則是精進技術上最重要的一件事。 原文出自 《 現代劍道百家箴 》: 我的體驗/岩瀨 鉾太郎(劍道範士八段) 譯/黃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