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英文:晚期智人



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

翻譯時遇到這個詞(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字面上的意思是:

從解剖學上來看的現代人。

透過維基百科,知道它被譯成:

晚期智人

再透過幾個中英文網站,我又多充實了一些考古學上的常識。


* * *



另外一個有趣的相關字是:homo sapiens sapiens,特別是它後面的這兩個字是重複的。透過Google 搜尋的結果,除了出現維基百科的英文解釋之外,旁邊的圖檔出現的是 Human

點進去之後,維基百科的英文解釋如下:

Homo sapiens (Latin: "wise person") is the binomial nomenclature (also known as the scientific name) for the only extant human species. Homo is the human genus, which also includes Neanderthals and many other extinct species of hominid; H. sapiens is the only surviving species of the genus Homo

Modern humans are the subspecies Homo sapiens sapiens, which differentiates them from what has been argued to be their direct ancestor, Homo sapiens idaltu. The ingenuity and adaptability of Homo sapiens has led to its becoming, arguably, the most influential species on the planet; it is currently deemed of least concern on the Red List of endangered species by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我覺得很有趣,可惜這個條目還沒有中譯本,可讓我直接複製分享,只能大約知道:

我們都是從「晚期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演化而來,而他們和他們上一代的祖先「長者智人」(Home sapiens idaltu)略有不同。


總之,簡單來說,「現代人」是屬於「智人種」學名叫做:Homo sapiens sapiens。

Modern humans (Homo sapiens, primarily ssp.) are the only extant members of Hominina clade (or human clade), a branch of the taxonomical tribe Hominini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of great apes. 

生物學上,「人」被分類為 哺乳綱 靈長目 人科 人屬 智人種(學名為 Homo sapiens 或 Homo sapiens sapiens,但後者不為學界多數一致認可)。

智人意指擁有高度發展的頭腦。






心得是:維基百科裡的 Human 以及上述的相關條目,讓我「走馬看花」地思考了一下,平常不曾想過的「什麼叫做:人」的問題!


後記:

1.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關於「人類的演化」有不錯的多媒體教學資源(簡單易懂,也幫助我挑選了合適的中文用語)。










近期熱門文章

憑空消失的日子:儒略曆 - 格里曆

頒行格里曆的1582 年十月:消失的十天 日不落國的 1752 年九月:消失的十一天 在我知道英文的名字大多是以「音譯」的方式進行之後,把「Mary」譯成「瑪麗」或「瑪莉」很容易理解,但是, 為什麼「John」會被譯成「約翰」呢? 今天,碰到一個更有趣的譯名:「Julian calendar」是「儒略曆」! 好奇之餘,上網搜尋了一下,意外地增廣了見聞:  由於「0.002%」的誤差: 儒略曆每年 365.25日 與 格里曆每年 365.2425 日。 在曆法的改革上, 每個國家、地區,因採行新曆的時間不同, 各自在月曆上「抹去」的日子,也從 10 到 13 天不等。 這樣「憑空消失」的日子,什麼時候會再來呢? 《科學發展,2015年4月,508期》 * * *  底下文字,節錄轉貼(並稍稍改寫)自維基百科: 儒略 (拉丁 文 : Gens Iulia  或  Iulii ),一譯 「 尤利烏斯」 ,是古 羅馬 的一个 貴 族氏族, 現今 也被用作該氏族成 員「 儒略・凱撒 」(或: 尤利烏斯・凱撒 )的代名 詞 。這個氏族成 員 在 羅馬 共和 國 早期享有尊 貴 地位,第一位成 為羅馬執政官 的是公元前 489 年的 Gaius Julius Iulus ,但最 為 人熟知的是儒略·凱撒 。 應該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現在通常將此人譯作 「 尤利烏斯·凱撒」 , 但在天文學上仍沿用「儒略曆」一詞,而不是「尤利烏斯曆」。 * * *  儒略曆 (Julian calendar),是 格里曆 (Gregorian calendar) 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 儒略・凱撒 (Julius Caesar,後稱「凱撒大帝」) 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 Sosigenes of Alexandria )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 45 年 1 月 1 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曆曆法的一種曆法。一年設 12 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 365 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  365.25  日。 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 1582 年後被...

劍道之美、始於著裝

劍道之美、始於著裝 文章日期:2007-09-25 23:21 劍道之美、始於著裝 ~ 延續「初任裁判」的心得分享。 在 Waikato 道館裡,除了安排有正式的護具穿戴教學之外,每一次戴上面部,開始對打之前,我們都會稍加檢視一下學生們穿戴護具的情形,幾個檢視的重點,供大家參考: 1. 水平的蝴蝶結 :道服上衣前端的蝴蝶結、胴部後方的蝴蝶結、面部的蝴蝶結,這三個節的園圈大小,與剩下的繩長,應該約略相等,而且需成水平方向。(當然還有大家已經熟知的面紐長度需短於40 公分。這是基於安全性的考量。) 繩結需成「水平」方向, 有一個科學的解釋 ,以及一個文化上的意義。科學解釋是,垂直方向的蝴蝶結,因為劍道練習過程中的移動,重力會輕扯那兩段直線的部份,使得蝴蝶繩較易鬆脫,因而影響練習的流暢與時間。 在文化意義上 ,據井上老師解釋,日本和服上的繩飾,生人的穿著是呈水平方向,而死後入殮時所穿著的和服繩結,則呈垂直狀。因而,在武士的著裝上,垂直方向的蝴蝶結,比較「不吉利」。 2. 背後的道服,是否「平整」 。穿道服與穿襯衫很像,在綁劍袴(hakama)之前,就應先把道服的前後部份拉平,再開始綁的動作。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穿劍袴時,應該先把左腳穿進去,再穿右腳?為什麼?理由是:習俗(convention)。當然,這點沒有硬性規性。不過,習慣上,先穿進的那隻腳,在脫劍袴時,則是比較後脫出來。 3. 頭巾穿戴後,應注意「收尾」。 在戴上頭巾、綁緊之後,如果還剩下一部份,在戴上面部之後,會多出一塊三角形的「尾巴」,這樣,在練習的過程中,便會飄來飄去,並不雅觀。 解決之道,是在綁完頭巾之後,把那塊多出來的三角形,再往內多折一折,如此,不僅不會有那條多餘的尾巴,而且,在頭頂的上方,也多墊了一層布,對「吸震」的效果,不無小補。 4. 面紐應該「平順」。 面紐在綁完之後,應該再用手指去檢查一下,面紐是否平順地貼在布糰上方。 若否,則應該稍加調整。 5. 手部(kote)的繩索 不應該過長而下垂。 6. 破損的護具應該盡快修理。 這不僅是為了美觀,更有安全性上的考量。  * 當然,我完全同意,這麼樣「龜毛」、「認真」地穿戴道服、護具,與比賽勝負不特別有關係。但是,放眼望去,一些比較資深,也打得比較好劍友,他們穿戴護...

劍道旅程:初段至五段半的「旅遊手冊」

2009年,懷卡托劍道協會升段審查 認識我的好友,大概都知道,在 1998 年時, Marleen 與我機緣湊巧移居紐西蘭的漢彌爾頓市(Hamilton),成了方圓百里之內,「唯二」會打劍的兩個人。隔年,因緣成熟,成立了 懷卡托劍道館 ,開始肩負起「 劍道指導者 」的重任。 自己打劍道,跟教別人打劍道,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記得在道館成立約半年左右, 徐恆雄教練率領了二十多位師兄弟,到紐西蘭來看我們 ,在教練返國之後約一年,換我回台灣。在前去拜訪教練的時候,教練問我的第一句就是:「說吧!你哪裡不會教?」 我不禁大笑出來,回答他:「 教練真是『內行人』! 」 在劍技的教學之外,如何幫學生通過升段考試(昇段審查)是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大家或許可以想見,當我們「從一二一二開始」教出來的學生,第一次升上初段時,我們心中的那份成就感,實在是相當美好。曾經,我記得每個升段的學生,也曾在雅虎奇摩部落格中寫下我們道館「 十七段 」的故事。 底下我希望分享的是這些年的教學經驗、參與紐西蘭劍道協會的昇段審查(從六級到四、五段)經驗,以及向幾位熟識的日本先生請益,而逐漸摸索出一套「說法」,主要是針對我們道館裡的初學者,幫助他們在劍道的旅途中,有個方向感,類似「旅遊手冊」或「觀光指引」的功能。 若在此分享之後,也對劍友有幫助,自然是功德無量! 簡單來說: 初學者在「級 Kyu」的階段 ,主要的學習目標是,在肢體上能夠做出「氣劍體一致」的正確打擊動作。具體來說,當元立(motodachi)提供打擊目標,初學者的打擊動作愈「協調」時,所獲得的級數便愈高。按這個標準而言,「一級」的初學者,就是可以做出氣劍體一致的人。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下) 升段考試的基本項目,由淺而深包括:中段構形、腳步、擺振(面、胴、手、上下擺振、斜擺振、快速擺振等),打擊的部分,在有元立的條件下,能夠打出基本的「五本招式」:面、手、胴、手-面與手- 胴。 以上這些也就是我們在新生班的教學重點。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上,含三級) * 「初段」的標準是,兩位「一級」的劍士,在為時約一至二分鐘的「地稽古」時間內,可以打出「有效打擊」。 與一級的差別是:「一級」時,是有元立會讓出...

憶 劉乾元老師

中華民國劍道協會,第一屆,暑期學生劍道訓練營 憶 劉乾元老師 【2006-01-03 雅虎奇摩部落格】 認識劉老師是民國75年(1986)暑假,參加中華民國劍道協會主辦的「暑期學生劍道訓練營」,地點在嘉義的大林國中。如果印象沒錯,那應該是「第一屆」這樣的活動。 夾在我們這群學生當中的,分別是 陳福田 老師(七段;當時)、 劉乾元 老師(九段),以 邱正雄 老師(八段)。回想起來,當時真是幸福,竟然在我小小年紀,就參加過師資陣容如此堅強的劍道講習訓練營。 和藹可親的劉老師希望我們稱他為「劉博」,因為他很得意自己是留學日本的醫學博士。認識他的時候,他應該已經六十多歲了吧(說真的,我當時不知道他的年歲),那時候的他,因為已經發生過心臟病,無法再穿上護套稽古了。 他以此告訴我們,劍道救了他一命。他說,由於日積月累的劍道練習,讓他心臟的小動脈比常人寬一些,所以,當心肌梗塞,血液一時無法從大動脈流過時,就從小動脈流了過去。他也藉此勉勵我們要好好鍛鍊。 當時劉老師所敎給我們,跟劍技有關的部份,我唯一記得,就是兩腳的腳跟不要踩死在地 上 ,尤其是在作劍道型的時候。而平常稽古時,若前腳腳跟保持離地,但不能太高,若即若離,則有助於提升攻擊時的速度。這是我現在唯一記得的事情了。 然而,另外有一件事,是我這一生都不會忘記的。 某個傍晚剛練習結束時,好像是陳老師載女生們去洗澡,其他很多人跟邱老師在一起,聊天或搬東西之類的。我剛好一個人走到相片中的大門附近,遇到迎面走進來的劉老師,我們就簡單地聊了一下天。 聊天的細節我也已經記不得了,只是,在最後, 劉老師說道:「你這輩子,不論人生發生什麼事,都不要忘了要把竹劍拿起來揮。」 看著他那份真摯的神情,也大略知道劍道與他的關係。我傻傻地回答:「好。」他的這段話,就這麼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 那時懵懵懂懂,我們也都知道,年青人最容易做山盟海誓,勇於許諾「永遠」要如何如何、「一輩子」怎樣怎樣的。我當時也是,真不知道打一輩子的劍,有什麼難的。 這些年來,我慢慢懂了,要打劍打一輩子,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前些日子,北縣的  潘勇良  教練來紐西蘭,我問了他一些老劍友的近況,他也告訴我,要能長久的打劍實在不容易, 首先要身體健康;還要工作穩定,卻又不能太忙...

台灣的「小六」與「國一」是紐西蘭的幾年級?

紐西蘭的學校分三級,於台灣相似,但在年級的安排上有些差異。 台灣是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共十二年國民教育。 紐西蘭則是小學六年、初中二年、 高中五年 ,共十三年的國民教育。 有趣的是,紐西蘭是五歲入小學,早台灣一年,因此,大家受完國民教育的年紀是一樣的。只不過,台灣的學年是從九月開始,而紐西蘭是從二月開始,所以,中間會有半年的差別。 用英文來說,紐西蘭小學是 Primary School,初中是 Intermediate School,高中是 High School。這不同於在台灣我們習慣以「美式」的 Junior High School 來稱呼國中,Senior High School 來稱呼高中。 用數學來總結一下紐西蘭學制:Primary 是 Year 1-6,Intermediate 是 Year 7-8,High School 則是 Year 9-13。 這裡還有一個重要小細節,在紐西蘭高中的前兩年(Year 9 與 Year 10)是 Junior High,後三年(Year 11、12、13)則是 Senior High。 * * * * * Sam Tsai 蔡坤憲: 紐西蘭中小學的學期簡介 : 很多好友希望多了解一些紐西蘭教育的相關議題,希望我能做一些介紹,思來想去,決定從最簡單的「學制」、「上下學時間」、「功課表」與「放假」的制度開始。 紐西蘭的學校分三級,於台灣相似,但在年級的安排上有些差異。 台灣是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共十二年國民教育。 紐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