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與「糖友」相處的十項禮節:寫給非糖尿病的患者


我大約在五年前,第一次看到這份文件,覺得非常受用。
當時便很想把它翻譯成中文,能與更多的人分享。


diabetes etiquette
for people who DON'T have diabetes



01 DON'T offer unsolicited advice about my eating or other aspects of diabetes.
01 請不要「雞婆地」提供我飲食上的建議,或是對於糖尿病的觀點。

你也許是好意,但是對於許多個人習慣上的建議,特別是當別人沒有向你詢問時,這樣的建議,往往容易讓人不悅。此外,許多對於糖尿病的通俗觀點(例如:吃太多糖、沒有運動等等),不是已經過時,就是完全錯誤的!


02 DO realize and appreciate that diabetes is hard work.
02 請了解並體認到,糖尿病管理是一件繁重的工作。

「糖尿病管理」是一件全職(full-time)的工作,是一件我既沒有申請,也不想要,卻又無法辭職的工作。這份工作除了要考慮:吃些什麼(what)、什麼時候吃(when)、如何吃(how)之外,還要考慮運動、生病服藥、壓力、血糖數值等等因素。而且,這不僅是每一天都要做的工作,還是全年無休、沒有假期的工作!


03 DON'T tell me horror stories about your grandmother or other people with diabetes you have heard about.
03 請不要跟我說一些發生在你的祖母,或是你聽說過發生在其他糖尿病患者身上的恐怖故事。

糖尿病本身就已經夠可怕了,再多說這些恐怖的故事,實在一點幫助也沒有!而且,現代的醫療科學已經知道,良好的糖尿病管理,可以讓糖友也一樣擁有健康、快樂與長壽的人生。


04 DO offer to join me in making healthy lifestyle changes.
04 歡迎你加入我,一起養成更健康的生活型態。

歡迎你和我一起做些改變,例如開始某項運動,就是最好的幫助。別忘了,健康的生活型態,並不是糖友們的專屬權利。


05 DON'T look so horrified when I check my blood sugars or give myself an injection.
05 當我在量血糖或注射胰島素時,請不要一副被嚇壞了的樣子。

相信我,我也不覺這有趣!量血糖與注射胰島素(或其它口服藥物),是我必須,也不得不做的事。如果你希望我躲到廁所或陰暗的角落去,這只會讓我的這些例行工作變得更困難而已。


06 DO ask how you might be helpful.
06 歡迎你問我,你可以幫些什麼忙。

如果你有心幫忙,其實有很多小事,我需要您的幫忙,也心懷感激。不過,我真正需要的幫助,與你認為「我需要的幫助」可能有些差異。所以,還是請你先問我一下!


07 DON'T offer thoughtless reassurances.
07 請不要提供一些廉價的安慰。

當你剛聽到我患有糖尿病時,你可能基於好意想要安慰我,因而脫口說出:「嘿!還好啦!至少你不是得了癌症。」這種話,一點也不讓人覺得受到安慰。這好像是在說:糖尿病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事實上,糖尿病跟癌症一樣,都是一樁大事!


08 DO be supportive of my efforts for self-care.
08 請支持我為糖尿病管理所付出的努力。

幫助我擁有一個可以成功管理飲食的環境。請尊重我,有時必須拒絕你送上來的美食,也請不要覺得不愉快。當你不要對我提供一些不必要的誘惑時,就是對我最大的幫助。


09 DON'T peek at or comment on my blood glucose numbers without asking me first.
09 在徵得我的同意之前,請不要偷看或評論我的血糖數值。

血糖數值是個人的隱私,我有權決定要和什麼人分享。忽高忽低的血糖數值,是很正常的。你「不問而告」的意見,可能會加深我心中已有的失望、挫折與氣僨。


10 DO offer your love and encouragement.
10 請提供你的愛與鼓勵。

在我很努力的管理糖尿病的同時,有時候,僅僅只是知道有你的關心(you care),就已經很足夠,也讓我更有動力繼續管理好糖尿病。



***

上文譯自 BDI 的教育文件:

BDI - Behavioral Diabetes Institute

這是一個位於美國加州聖地亞哥的非營利組織,關心如何幫助糖尿病患者跨越一些在社交上、情緒上,以及心理上的障礙,而擁有健康、快樂與長壽的生活。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憑空消失的日子:儒略曆 - 格里曆

頒行格里曆的1582 年十月:消失的十天 日不落國的 1752 年九月:消失的十一天 在我知道英文的名字大多是以「音譯」的方式進行之後,把「Mary」譯成「瑪麗」或「瑪莉」很容易理解,但是,為什麼「John」會被譯成「約翰」呢? 今天,碰到一個更有趣的譯名:「Julian calendar」是「儒略曆」! 好奇之餘,上網搜尋了一下,意外地增廣了見聞:  由於「0.002%」的誤差: 儒略曆每年 365.25日 與 格里曆每年 365.2425 日。 在曆法的改革上, 每個國家、地區,因採行新曆的時間不同, 各自在月曆上「抹去」的日子,也從 10 到 13 天不等。 這樣「憑空消失」的日子,什麼時候會再來呢? 《科學發展,2015年4月,508期》 * * *  底下文字,節錄轉貼(並稍稍改寫)自維基百科: 儒略 (拉丁 文 : Gens Iulia  或  Iulii ),一譯 「 尤利烏斯」 ,是古 羅馬 的一个 貴 族氏族, 現今 也被用作該氏族成 員「 儒略・凱撒 」(或: 尤利烏斯・凱撒 )的代名 詞 。這個氏族成 員 在 羅馬 共和 國 早期享有尊 貴 地位,第一位成 為羅馬執政官 的是公元前 489 年的 Gaius Julius Iulus ,但最 為 人熟知的是儒略·凱撒 。 應該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現在通常將此人譯作 「 尤利烏斯·凱撒」 , 但在天文學上仍沿用「儒略曆」一詞,而不是「尤利烏斯曆」。 * * *  儒略曆 (Julian calendar),是 格里曆 (Gregorian calendar) 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 儒略・凱撒 (Julius Caesar,後稱「凱撒大帝」) 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 Sosigenes of Alexandria )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 45 年 1 月 1 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曆曆法的一種曆法。一年設 12 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 365 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  365.25  日。 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 1582 年後被教

劍道旅程:初段至五段半的「旅遊手冊」

2009年,懷卡托劍道協會升段審查 認識我的好友,大概都知道,在 1998 年時, Marleen 與我機緣湊巧移居紐西蘭的漢彌爾頓市(Hamilton),成了方圓百里之內,「唯二」會打劍的兩個人。隔年,因緣成熟,成立了 懷卡托劍道館 ,開始肩負起「 劍道指導者 」的重任。 自己打劍道,跟教別人打劍道,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記得在道館成立約半年左右, 徐恆雄教練率領了二十多位師兄弟,到紐西蘭來看我們 ,在教練返國之後約一年,換我回台灣。在前去拜訪教練的時候,教練問我的第一句就是:「說吧!你哪裡不會教?」 我不禁大笑出來,回答他:「 教練真是『內行人』! 」 在劍技的教學之外,如何幫學生通過升段考試(昇段審查)是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大家或許可以想見,當我們「從一二一二開始」教出來的學生,第一次升上初段時,我們心中的那份成就感,實在是相當美好。曾經,我記得每個升段的學生,也曾在雅虎奇摩部落格中寫下我們道館「 十七段 」的故事。 底下我希望分享的是這些年的教學經驗、參與紐西蘭劍道協會的昇段審查(從六級到四、五段)經驗,以及向幾位熟識的日本先生請益,而逐漸摸索出一套「說法」,主要是針對我們道館裡的初學者,幫助他們在劍道的旅途中,有個方向感,類似「旅遊手冊」或「觀光指引」的功能。 若在此分享之後,也對劍友有幫助,自然是功德無量! 簡單來說: 初學者在「級 Kyu」的階段 ,主要的學習目標是,在肢體上能夠做出「氣劍體一致」的正確打擊動作。具體來說,當元立(motodachi)提供打擊目標,初學者的打擊動作愈「協調」時,所獲得的級數便愈高。按這個標準而言,「一級」的初學者,就是可以做出氣劍體一致的人。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下) 升段考試的基本項目,由淺而深包括:中段構形、腳步、擺振(面、胴、手、上下擺振、斜擺振、快速擺振等),打擊的部分,在有元立的條件下,能夠打出基本的「五本招式」:面、手、胴、手-面與手- 胴。 以上這些也就是我們在新生班的教學重點。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上,含三級) * 「初段」的標準是,兩位「一級」的劍士,在為時約一至二分鐘的「地稽古」時間內,可以打出「有效打擊」。 與一級的差別是:「一級」時,是有元立會讓出

紐西蘭中小學的學期簡介

很多好友希望多了解一些紐西蘭教育的相關議題,希望我能做一些介紹,思來想去,決定從最簡單的「學制」、「上下學時間」、「功課表」與「放假」的制度開始。 紐西蘭的學校分三級,於台灣相似,但在年級的安排上有些差異。 台灣是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共十二年國民教育。 紐西蘭則是小學六年、初中二年、高中五年,共十三年的國民教育。 有趣的是,紐西蘭是五歲入小學,早台灣一年,因此,大家受完國民教育的年紀是一樣的。只不過,台灣的學年是從九月開始,而紐西蘭是從二月開始,所以,中間會有半年的差別。 用英文來說,紐西蘭小學是 Primary School,初中是 Intermediate School,高中是 High School。這不同於在台灣我們習慣以「美式」的 Junior High School 來稱呼國中,Senior High School 來稱呼高中。 用數學來總結一下紐西蘭學制:Primary 是 Year 1-6,Intermediate 是 Year 7-8,High School 則是 Year 9-13。 這裡還有一個重要小細節,在紐西蘭高中的前兩年(Year 9 與 Year 10)是 Junior High,後三年(Year 11、12、13)則是 Senior High。 在中學的這後三年,學生得參加簡稱為 NCEA 的國家級考試,及格者,才算「高中畢業」。(NCEA 相當複雜,容我稍後再專文分享) * 一般說來,紐西蘭的中小學是從早上九點開始上課,下午三點左右放學。 我女兒的小學,要求小孩在八點半到九點之間到校,九點整開始第一堂課,三點整放學。第一堂下課時間(稱作 interval)是 10.40 到 11.00 的早茶時間,午餐是 12.30 到 1.30,有三十分鐘。因此,一天只有「三節課」,一節約一個半小時:早上有二大節,下午有一大節。 目前她就讀的中學,要求學生在 8.45 以前要到校,下午 3.15放學。 而我目前服務的學校,老師在 8.30 開始晨會,8.50 開始導生班,學生須在此時進教室點名。   第一堂課從 9.05 開始,10.05下課   10.05 開始第二堂課,11.05 下課   11.05 到 11.30 是下課時間(稱為 inter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