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
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
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
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
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
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
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
*
結果發現,最早出現「磁學」相關性質的中文記載,是在《鬼谷子》。
不僅領略了一段優美的文字,也激起我希望一探向來不甚熟悉的《鬼谷子》一書。
在讚嘆古人的智慧之餘,也覺得:
深諳古文與國學常識的國文或歷史老師,或文史哲的作者,
在智慧的傳承上,真的是很重要呢!
* * 以下爲轉貼摘錄文字 * *
感悟《鬼穀子》原文魅力的精彩原文的文采魅力,就在於短短的66個字裡,其引出了華麗的一句格言、五個比喻、六句排比。
原文的誨人魅力,就在於短短的 66 個字裡,其傳授了「知人」的一個道理,兩條途徑、三種方法、... ...,並為後人留下了兩個字的豐富想像空間。
開啟「知人」通道的精彩格言。
原文「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是一句足以留芳百世的格言。
道藏本註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從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必須自知。」
道藏本註釋深諳道教,所以能夠將《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格言,轉而用於註釋原文。從而可見,鬼穀子的這句格言能與老子的同類格言媲美。
有關「知人」的命題,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古代哲人都對其有著不同的解讀: 孔子曰:「凡人心險於山川,難知於天」。其強調的是:人心不但險,而且知人心比知天還要難。
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已,百戰必殆」。其強調的是:「知人」和「知己」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韓非子曰:「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而能盡之難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其強調的是:說服他人的難點,並非自己缺乏智慧,也非自己不會說辯,更非不敢說出自己的主張。其難就難在,難知他人的內心所想。
鬼穀子「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的精采格言,是開啟「知人」通道的鑰匙。這就是:欲知他人內心,必應先知自己。
值得提醒的是:《鬼穀子》所言及的「知己」,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知己」。在《忤合》篇中,《鬼穀子》已對如何「知己」作了精確定位,即:「己必自度材能智睿,量長短、遠近孰不如」。因為一般意義上的「知己」,是不可能實現「知人」的目的。
環環相扣和層層相揭的排比修飾。
原文首先用「相知」排比句,道出了知人的兩條途徑是「相知」和「不相知」;其次用「伺言」、「見形」、「察言」等三句排比句,道出了「不相知」時,如何「知人」的三種方法;最後用「與人」和「見情」等兩句排比,道出了兩條知人的基本原則。
這種用一連串結構相似、內容密切相關的句子,不但使原文的內容得到了強調,而且還增強了原文的語勢。
每次感悟原文時,彷彿都能感覺到:鬼穀子在引吭高歌,且聲聲誦唱著「知人」的道理。形像生動且寓意深邃的比喻修飾。
原文中引用了五個比喻。從動物中引入了「比目魚」,以藉喻「相知」的基礎是相互依存。從物理中引入了「聲與響」和「光與影」,以明喻「伺言」猶如聲音與迴響;「見形」猶如光線與陰影。從生活中引入了「磁石之取針」和「舌之取燔骨」,以比喻「察言」猶如磁鐵吸針般有的放矢;又猶如舌食燔骨般游刃有餘。這些比喻,從表面上看,既形象又生動。然而感悟起來,卻覺得寓意深邃。
在短短的66個字裡,能引入五個形像生動且寓意深邃的比喻,不得不讓人嘆服!難怪陳蒲清先生要把《鬼穀子》一書,考究為中國修飾學的開山著作。
何謂「察言」?
詞典解釋:「察言」就是審察言論。怎樣審察呢?
從「磁石取針」和「舌食燔骨」兩個不同的比喻來看,《鬼穀子》所言及的「察言」是一種互動行為。說行為互動,是指磁鐵能吸針,是因磁性物質與鐵性物質間的互動結果;而「舌能舔食燔骨之肉」,則是舌頭與燔骨之肉間的互動結果。由此可見,這兩個比喻,不但是互動行為,而且還是兩種不同的「知人」方法。
當與對方「不相知」時,這種「察言」就要運用「磁石」般的引導語,引導對方發言,並象「磁石吸針」一樣,從對方的言辭中,吸取出所需的東西。何謂「磁石般」的引導語呢?就是根據對方的心裡需要而設定的引導語,因為只有適宜對方需要的引導語,才能吸引住對方。
當與對方「相知」時,這種「察言」就會像「舌食燔骨」一樣,無論運用什麼類型的引導語,都能輕易而舉地引導對方發言,進而毫無障礙地收集到所需的東西。
綜合上述之言,這節原文的大意為:
了解他人始於了解自己。
只有先度量出自身能力的份量,才能夠探測出他人內心的虛實。
其相知啊!若比目魚般互為相依;
其伺言啊!若聲之與響般呼諾相應;
其見形啊!若光之與影般形影相隨。
其察言啊!不可疏失,若磁鐵吸針般有的放矢;又若舌食燔骨般游刃有餘。
其與人啊!隱藏意圖,要微;其見情啊!分別真偽,要疾。
原文出處:
https://wenku.baidu.com/view/0c10e7c0ff00bed5b8f31d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