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我又去麥當勞吃早餐了。
回程時,在彎進家裡這條路時,看見從對面行人天橋下走下一對老夫妻,太太手中端著一盤食物。由於我要轉彎,自然得減速,所以剛好和這對老夫妻正正地打了個照面。
紐西蘭絕大多數的車子是沒有貼防曬貼紙的,所以,駕駛人與路人之間,大家彼此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對方。因此,這對老夫妻和我,不僅招手,還有微笑著打招呼。但其實,我們並不認識對方。
在轉進家裡這條路之後,透過後視鏡,我看到這對老夫妻也朝著我們家這邊走過來!
與此同時,我看見另一對我認識的老夫妻正朝著我走來,就是我們的隔壁鄰居,是我們三年多前搬進來這條街時,認識的第三戶住戶。老先生年近九十,是基督教牧師退休。年輕時曾到台灣傳教,還跟我們聊過高雄和台北!
到家時,因為要倒車入庫,所以得先把車頭開向對面的車道,此時,又出現一對老夫妻。和他們只是面熟,因為他們在散步時,都會經過我們家門口,有過幾次微笑揮手的招呼,但沒有說過話,不算真的認識。這位老太太的手中,也端了一盤糕點類的食物。
接連出現三對老夫親,讓我心生納悶!
就在我拿著鑰匙開門的時候,我悟出來了:House Warming!
去年下半年,我們先看到「右舍」有一戶人家在賣,不到二週就賣掉了。後來,「左鄰」也有一戶掛牌上市。
由於有劍道學生喜歡「左鄰」這家,所以,我們一起去看了這間房子。在好奇之下,問了房仲,他們賣房子的理由是什麼?原來是:我們的「左鄰」買了「右舍」!換了一間稍為大一些的房子。
雖然我還不認識這位鄰居,但是,在短短的一分多鐘的車程裡,讓我接連在車內與三對老夫妻微笑打招呼,也算是奇遇!
*
在「感染」鄰居的喬遷之喜之餘,想到「夫妻」的另一個同義詞:老伴!
回想起「親子天下」裡的一篇舊文:老伴不能只有1個!有10個最好
文中寫到:
... ... 如果一廂情願把配偶當成理想的老伴,恐怕會失望,很多性格不相投的夫妻,愈老愈不肯妥協,貌合神離,相敬如冰,退休後分床、分房、分居、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
「寄望婚姻(配偶)能解除寂寞,基本上是神話,」資深兩性專欄作家薇薇夫人毫不隱諱指出,現實中看到很多夫妻「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幾乎沒有任何交集,她的一些朋友有時不能把心事告訴配偶,卻能對好朋友暢所欲言。
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講師廖紀華也主張,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一旦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對方陪伴度過晚年生活,這是把生命窄化,而且對彼此的壓力都太沈重,萬一有一半先走了,另一半則是難以承受之痛。「夫妻關係太黏膩、太依賴,對生死就不容易看得透,」她善意提醒。
關於「退休老人」,文中提到:
老人學專家、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邱天助指出,幸福的退休生活至少包括6個面向,健康、感情、學習、工作、信仰(精神),以及社交活動。
老年最害怕自己一無所有,會恐慌、沒有安全感,愈早計劃,就能愈早了解還有哪些不足、哪些已經很豐富。傅利曼確切表示,人生下半場能具體看到健康與長壽成效的,都是因為提早計劃,用心經營社會網絡的結果。
因為沒有同伴,生活不知如何打發,足不出戶、唉聲嘆氣的長輩比比皆是,「『老年自閉症』或『老年憂鬱症』比『老年癡呆症』更教人憂心,」薇薇夫人細心提醒,找伴是退休族一個重要的人生功課,絕不容輕忽。
文中有個很棒的標題:老伴不會自動掉下來
... ... 許多人為了追求事業,忽略友誼,而且以男性居多。... ... 加拿大賽門費瑟老人學研究中心調查發現,最快樂的銀髮族大多是教會、俱樂部或鄰里同儕團體的活躍成員。
「友誼帶來的快樂,可說是全世界最不需要花錢的東西,」柴林斯基一語概括,但他也強調「友誼不是名詞,而是動詞」,仍需要付出一項成本:投入的時間和努力,才能開枝散葉。
老伴絕不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而是用心經營的結果,更不能一廂情願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一定要提早開始「收編」,中年就要考慮累積下一階段的人際資源。廖紀華常聽到很多人開口閉口說「隨緣」,在她看來則是「偷懶」的藉口,朋友之間一定要花時間維繫,否則關係就會疏遠,「不要以前忙著工作,忘了交好朋友,等到老了再交,別人也會挑(剔)你。」
關於年老與退休,文中有一個很棒的邏輯:正如同年輕的時候會為「往上爬」做準備,過了中年以後,不管40歲、50歲,就要開始為「往下走」做計劃,一定要知道如何下山,才能順利地從山頂回到出發的原點。
廖紀華建議,不妨列出一張「老伴清單」:【摘錄,原文在此】
1. 健康要顧好。
2. 財富規劃要做好。
3. 一定要有醫療保險。
4. 評估個人社會資源。
看到臉書好友在慶祝結婚週年時,貼出的家中自製匾額,左看右看,印象深刻,借來一用。
文中也提到「與另一半重新談戀愛的十個秘訣」:
想要讓婚姻常保新鮮,永遠要把另一半當成愛人,而不是親人。
諮商專家馬修將大多數愛侶的關係發展分為6個階段:合而為一、築巢期、自我肯定期、合作期、適應期與重燃愛戀期。其中,最容易「生病」的階段,就是從第5~25年的合作期與適應期,夫妻忙著養育子女、應付各式各樣接踵而來的外在變化,反而很少處理兩人的關係,愈來愈少表達情感,導致漸行漸遠。
健康的身體要靠規律的作息與鍛鍊;伴侶間要永保愛人般的濃情蜜意,也必須細心呵護,平日保養得法,才能歷久不衰。
文中列出了十個「秘訣」,在我看來,卻像是「檢核表」中的十個項目:
1. 傾聽
2. 分享
3. 慷慨
4. 身體接觸
5. 分享幽默感
6. 支持
7. 一起玩樂
8. 額外的付出
9. 嘗試新鮮事物
我真心覺得:與其把全副精神、力氣用在一些「生不帶來,死帶不走」的事情上面,倒不如也花一點心思在「把老婆變回女朋友」這上面。
在相愛的十個秘訣之後,文中也討論了:伴侶如何有品質的吵架?
許多伴侶以「個性不合」拆夥,其實所有的關係都必須經過磨合 ... ... 有些夫妻認為,對問題故意視而不見就可避免爭執。但馬修指出,很少吵架就和經常吵架一樣具有殺傷力,即使只是雞毛蒜皮的事,如果無法真正表達感受,關係就會冷卻。有效地處理差異與衝突,比起避開不談將問題擺爛、擺臭,更具有建設性。
1. 接受對方的缺點。
2. 有品質的爭吵。
3. 不回應對方的咆哮。
4. 不尋求無意義的「幫腔」。
5. 回憶一起共度的快樂時光。 【原文在此】
該文的結論很科學,是正式的醫療研究:如果要遠離心血管疾病,丈夫要多花點時間陪陪老伴,別再害怕自己的朋友與行動被妻子一手掌握。而妻子則需要擴大自己的生活圈,還要能夠多與丈夫講講心裡話。
*
我很喜歡文中的一段引言:
「不光是性,懂得跟某個人分享同一張床,共度夜晚的生理活動,需要時間,」帕森斯深刻地描述,「包括蓋同一條被子,能和你四肢交纏又不會戳傷你的肋骨,這往往得花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才能調和得剛剛好,一旦你弄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會知道『分手』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在「執子之手」之後的「與子偕老」,還有很多的注意事項、待辦事項,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