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三對老夫妻


我們家的「右舍」。


今早,我又去麥當勞吃早餐了。

回程時,在彎進家裡這條路時,看見從對面行人天橋下走下一對老夫妻,太太手中端著一盤食物。由於我要轉彎,自然得減速,所以剛好和這對老夫妻正正地打了個照面。

紐西蘭絕大多數的車子是沒有貼防曬貼紙的,所以,駕駛人與路人之間,大家彼此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對方。因此,這對老夫妻和我,不僅招手,還有微笑著打招呼。但其實,我們並不認識對方。

在轉進家裡這條路之後,透過後視鏡,我看到這對老夫妻也朝著我們家這邊走過來!

與此同時,我看見另一對我認識的老夫妻正朝著我走來,就是我們的隔壁鄰居,是我們三年多前搬進來這條街時,認識的第三戶住戶。老先生年近九十,是基督教牧師退休。年輕時曾到台灣傳教,還跟我們聊過高雄和台北!

到家時,因為要倒車入庫,所以得先把車頭開向對面的車道,此時,又出現一對老夫妻。和他們只是面熟,因為他們在散步時,都會經過我們家門口,有過幾次微笑揮手的招呼,但沒有說過話,不算真的認識。這位老太太的手中,也端了一盤糕點類的食物。

接連出現三對老夫親,讓我心生納悶!

就在我拿著鑰匙開門的時候,我悟出來了:House Warming!

去年下半年,我們先看到「右舍」有一戶人家在賣,不到二週就賣掉了。後來,「左鄰」也有一戶掛牌上市。

由於有劍道學生喜歡「左鄰」這家,所以,我們一起去看了這間房子。在好奇之下,問了房仲,他們賣房子的理由是什麼?原來是:我們的「左鄰」買了「右舍」!換了一間稍為大一些的房子。

雖然我還不認識這位鄰居,但是,在短短的一分多鐘的車程裡,讓我接連在車內與三對老夫妻微笑打招呼,也算是奇遇!


在「感染」鄰居的喬遷之喜之餘,想到「夫妻」的另一個同義詞:老伴!

回想起「親子天下」裡的一篇舊文:老伴不能只有1個!有10個最好


文中寫到:

... ... 如果一廂情願把配偶當成理想的老伴,恐怕會失望,很多性格不相投的夫妻,愈老愈不肯妥協,貌合神離,相敬如冰,退休後分床、分房、分居、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

寄望婚姻(配偶)能解除寂寞,基本上是神話,」資深兩性專欄作家薇薇夫人毫不隱諱指出,現實中看到很多夫妻「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幾乎沒有任何交集,她的一些朋友有時不能把心事告訴配偶,卻能對好朋友暢所欲言。

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講師廖紀華也主張,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一旦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對方陪伴度過晚年生活,這是把生命窄化,而且對彼此的壓力都太沈重,萬一有一半先走了,另一半則是難以承受之痛。「夫妻關係太黏膩、太依賴,對生死就不容易看得透,」她善意提醒。


關於「退休老人」,文中提到:

老人學專家、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邱天助指出,幸福的退休生活至少包括6個面向,健康、感情、學習、工作、信仰(精神),以及社交活動

老年最害怕自己一無所有,會恐慌、沒有安全感,愈早計劃,就能愈早了解還有哪些不足、哪些已經很豐富。傅利曼確切表示,人生下半場能具體看到健康與長壽成效的,都是因為提早計劃,用心經營社會網絡的結果。

因為沒有同伴,生活不知如何打發,足不出戶、唉聲嘆氣的長輩比比皆是,「『老年自閉症』或『老年憂鬱症』比『老年癡呆症』更教人憂心,」薇薇夫人細心提醒,找伴是退休族一個重要的人生功課,絕不容輕忽。


文中有個很棒的標題:老伴不會自動掉下來

... ... 許多人為了追求事業,忽略友誼,而且以男性居多。... ... 加拿大賽門費瑟老人學研究中心調查發現,最快樂的銀髮族大多是教會、俱樂部或鄰里同儕團體的活躍成員

「友誼帶來的快樂,可說是全世界最不需要花錢的東西,」柴林斯基一語概括,但他也強調「友誼不是名詞,而是動詞」,仍需要付出一項成本:投入的時間和努力,才能開枝散葉。

老伴絕不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而是用心經營的結果,更不能一廂情願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一定要提早開始「收編」,中年就要考慮累積下一階段的人際資源。廖紀華常聽到很多人開口閉口說「隨緣」,在她看來則是「偷懶」的藉口,朋友之間一定要花時間維繫,否則關係就會疏遠,「不要以前忙著工作,忘了交好朋友,等到老了再交,別人也會挑(剔)你。」


關於年老與退休,文中有一個很棒的邏輯:正如同年輕的時候會為「往上爬」做準備,過了中年以後,不管40歲、50歲,就要開始為「往下走」做計劃,一定要知道如何下山,才能順利地從山頂回到出發的原點。

廖紀華建議,不妨列出一張「老伴清單」:【摘錄,原文在此 
 1. 健康要顧好。
 2. 財富規劃要做好。
 3. 一定要有醫療保險。
 4. 評估個人社會資源。 



看到臉書好友在慶祝結婚週年時,貼出的家中自製匾額,左看右看,印象深刻,借來一用。


文中也提到「與另一半重新談戀愛的十個秘訣」:

想要讓婚姻常保新鮮,永遠要把另一半當成愛人,而不是親人。

諮商專家馬修將大多數愛侶的關係發展分為6個階段:合而為一、築巢期、自我肯定期、合作期、適應期重燃愛戀期。其中,最容易「生病」的階段,就是從第5~25年的合作期與適應期,夫妻忙著養育子女、應付各式各樣接踵而來的外在變化,反而很少處理兩人的關係,愈來愈少表達情感,導致漸行漸遠

健康的身體要靠規律的作息與鍛鍊;伴侶間要永保愛人般的濃情蜜意,也必須細心呵護,平日保養得法,才能歷久不衰。

文中列出了十個「秘訣」,在我看來,卻像是「檢核表」中的十個項目:
 1. 傾聽
 2. 分享
 3. 慷慨
 4. 身體接觸
 5. 分享幽默感
 6. 支持
 7. 一起玩樂
 8. 額外的付出
 9. 嘗試新鮮事物
 10. 共同成長


稍稍自我評估了一下,我想,上述這十點秘訣,不僅是「我」,最幸運的是「我們」都有做到!環顧最近在身邊發生的一些故事,真的很希望與這些好友分享這「秘訣」。【原文在此】

我真心覺得:與其把全副精神、力氣用在一些「生不帶來,死帶不走」的事情上面,倒不如也花一點心思在「把老婆變回女朋友」這上面。


在相愛的十個秘訣之後,文中也討論了:伴侶如何有品質的吵架?

許多伴侶以「個性不合」拆夥,其實所有的關係都必須經過磨合 ... ... 有些夫妻認為,對問題故意視而不見就可避免爭執。但馬修指出,很少吵架就和經常吵架一樣具有殺傷力,即使只是雞毛蒜皮的事,如果無法真正表達感受,關係就會冷卻。有效地處理差異與衝突,比起避開不談將問題擺爛、擺臭,更具有建設性。

 1. 接受對方的缺點。
 2. 有品質的爭吵。
 3. 不回應對方的咆哮。
 4. 不尋求無意義的「幫腔」。
 5. 回憶一起共度的快樂時光。  【原文在此】


該文的結論很科學,是正式的醫療研究:如果要遠離心血管疾病,丈夫要多花點時間陪陪老伴,別再害怕自己的朋友與行動被妻子一手掌握。而妻子則需要擴大自己的生活圈,還要能夠多與丈夫講講心裡話。


我很喜歡文中的一段引言:

不光是性,懂得跟某個人分享同一張床,共度夜晚的生理活動,需要時間,帕森斯深刻地描述,包括蓋同一條被子,能和你四肢交纏又不會戳傷你的肋骨,這往往得花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才能調和得剛剛好,一旦你弄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會知道『分手』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在「執子之手」之後的「與子偕老」,還有很多的注意事項、待辦事項,對吧?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憑空消失的日子:儒略曆 - 格里曆

頒行格里曆的1582 年十月:消失的十天 日不落國的 1752 年九月:消失的十一天 在我知道英文的名字大多是以「音譯」的方式進行之後,把「Mary」譯成「瑪麗」或「瑪莉」很容易理解,但是,為什麼「John」會被譯成「約翰」呢? 今天,碰到一個更有趣的譯名:「Julian calendar」是「儒略曆」! 好奇之餘,上網搜尋了一下,意外地增廣了見聞:  由於「0.002%」的誤差: 儒略曆每年 365.25日 與 格里曆每年 365.2425 日。 在曆法的改革上, 每個國家、地區,因採行新曆的時間不同, 各自在月曆上「抹去」的日子,也從 10 到 13 天不等。 這樣「憑空消失」的日子,什麼時候會再來呢? 《科學發展,2015年4月,508期》 * * *  底下文字,節錄轉貼(並稍稍改寫)自維基百科: 儒略 (拉丁 文 : Gens Iulia  或  Iulii ),一譯 「 尤利烏斯」 ,是古 羅馬 的一个 貴 族氏族, 現今 也被用作該氏族成 員「 儒略・凱撒 」(或: 尤利烏斯・凱撒 )的代名 詞 。這個氏族成 員 在 羅馬 共和 國 早期享有尊 貴 地位,第一位成 為羅馬執政官 的是公元前 489 年的 Gaius Julius Iulus ,但最 為 人熟知的是儒略·凱撒 。 應該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現在通常將此人譯作 「 尤利烏斯·凱撒」 , 但在天文學上仍沿用「儒略曆」一詞,而不是「尤利烏斯曆」。 * * *  儒略曆 (Julian calendar),是 格里曆 (Gregorian calendar) 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 儒略・凱撒 (Julius Caesar,後稱「凱撒大帝」) 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 Sosigenes of Alexandria )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 45 年 1 月 1 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曆曆法的一種曆法。一年設 12 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 365 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  365.25  日。 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 1582 年後被教

劍道旅程:初段至五段半的「旅遊手冊」

2009年,懷卡托劍道協會升段審查 認識我的好友,大概都知道,在 1998 年時, Marleen 與我機緣湊巧移居紐西蘭的漢彌爾頓市(Hamilton),成了方圓百里之內,「唯二」會打劍的兩個人。隔年,因緣成熟,成立了 懷卡托劍道館 ,開始肩負起「 劍道指導者 」的重任。 自己打劍道,跟教別人打劍道,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記得在道館成立約半年左右, 徐恆雄教練率領了二十多位師兄弟,到紐西蘭來看我們 ,在教練返國之後約一年,換我回台灣。在前去拜訪教練的時候,教練問我的第一句就是:「說吧!你哪裡不會教?」 我不禁大笑出來,回答他:「 教練真是『內行人』! 」 在劍技的教學之外,如何幫學生通過升段考試(昇段審查)是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大家或許可以想見,當我們「從一二一二開始」教出來的學生,第一次升上初段時,我們心中的那份成就感,實在是相當美好。曾經,我記得每個升段的學生,也曾在雅虎奇摩部落格中寫下我們道館「 十七段 」的故事。 底下我希望分享的是這些年的教學經驗、參與紐西蘭劍道協會的昇段審查(從六級到四、五段)經驗,以及向幾位熟識的日本先生請益,而逐漸摸索出一套「說法」,主要是針對我們道館裡的初學者,幫助他們在劍道的旅途中,有個方向感,類似「旅遊手冊」或「觀光指引」的功能。 若在此分享之後,也對劍友有幫助,自然是功德無量! 簡單來說: 初學者在「級 Kyu」的階段 ,主要的學習目標是,在肢體上能夠做出「氣劍體一致」的正確打擊動作。具體來說,當元立(motodachi)提供打擊目標,初學者的打擊動作愈「協調」時,所獲得的級數便愈高。按這個標準而言,「一級」的初學者,就是可以做出氣劍體一致的人。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下) 升段考試的基本項目,由淺而深包括:中段構形、腳步、擺振(面、胴、手、上下擺振、斜擺振、快速擺振等),打擊的部分,在有元立的條件下,能夠打出基本的「五本招式」:面、手、胴、手-面與手- 胴。 以上這些也就是我們在新生班的教學重點。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上,含三級) * 「初段」的標準是,兩位「一級」的劍士,在為時約一至二分鐘的「地稽古」時間內,可以打出「有效打擊」。 與一級的差別是:「一級」時,是有元立會讓出

紐西蘭中小學的學期簡介

很多好友希望多了解一些紐西蘭教育的相關議題,希望我能做一些介紹,思來想去,決定從最簡單的「學制」、「上下學時間」、「功課表」與「放假」的制度開始。 紐西蘭的學校分三級,於台灣相似,但在年級的安排上有些差異。 台灣是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共十二年國民教育。 紐西蘭則是小學六年、初中二年、高中五年,共十三年的國民教育。 有趣的是,紐西蘭是五歲入小學,早台灣一年,因此,大家受完國民教育的年紀是一樣的。只不過,台灣的學年是從九月開始,而紐西蘭是從二月開始,所以,中間會有半年的差別。 用英文來說,紐西蘭小學是 Primary School,初中是 Intermediate School,高中是 High School。這不同於在台灣我們習慣以「美式」的 Junior High School 來稱呼國中,Senior High School 來稱呼高中。 用數學來總結一下紐西蘭學制:Primary 是 Year 1-6,Intermediate 是 Year 7-8,High School 則是 Year 9-13。 這裡還有一個重要小細節,在紐西蘭高中的前兩年(Year 9 與 Year 10)是 Junior High,後三年(Year 11、12、13)則是 Senior High。 在中學的這後三年,學生得參加簡稱為 NCEA 的國家級考試,及格者,才算「高中畢業」。(NCEA 相當複雜,容我稍後再專文分享) * 一般說來,紐西蘭的中小學是從早上九點開始上課,下午三點左右放學。 我女兒的小學,要求小孩在八點半到九點之間到校,九點整開始第一堂課,三點整放學。第一堂下課時間(稱作 interval)是 10.40 到 11.00 的早茶時間,午餐是 12.30 到 1.30,有三十分鐘。因此,一天只有「三節課」,一節約一個半小時:早上有二大節,下午有一大節。 目前她就讀的中學,要求學生在 8.45 以前要到校,下午 3.15放學。 而我目前服務的學校,老師在 8.30 開始晨會,8.50 開始導生班,學生須在此時進教室點名。   第一堂課從 9.05 開始,10.05下課   10.05 開始第二堂課,11.05 下課   11.05 到 11.30 是下課時間(稱為 inter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