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021 年的兩張獎狀

去年在學校放假之前,收到一些謝師卡與聖誕卡,還包括了巧克力、紅酒,甚至是百貨公司的購物儲值卡。

在這個愈來愈數位化、虛擬化的時代,收到這些實實在在的「真實物質」,真的很令人感動。

從身為老師,接受學生感謝的這一方而言,我掃描了這兩張卡片,放在這裡留作紀念,也提醒自己,無論我教過多少個學生,有過多少年的教學經驗,每一場師生之間的緣分,無論長短,都是一道「交會時互放的光亮」;雖然我覺得師生之間不需要像徐志摩先生所強調的「最好你忘掉」,如果這道光亮還算不錯的話。

很多年前,我在台灣服務時,和一位劍道學生聊起我做為劍道老師的心態,那時的我劍道四段,剛剛符合日本全剣連推薦做為剣道指導者的要求。那時,我對這位學生說:

我覺得我的劍道「還可以」,不特別「」,不是甚麼世界冠軍的級別,更不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獨孤求敗,當然我參加過台灣區運、紐西蘭公開賽、世界盃這一級的大比賽,也有拿過一些獎盃。然而,我現在所追求的是「正確的剣道」,我希望,我對學生而言,不是一個「高手」,而是可以把正確的知識與技能傳授給他們的「啟蒙老師」,幫他們奠定良好的基礎,具備學習能力,以後可以跟更強、更高段的老師學習。

現在回想起來,我的這個心態一直都沒有改變。在當時,雖然已有二十多年的劍齡,但捫心自問,劍道裡還是有很多不明白的道理,所以花了很多心思在琢磨「基本」。我用自己的物理教學經驗做比喻,我們很難想像,會有一個不懂物理的人在教物理,我們也不期待需要先取得博士學位,或是獲得諾貝爾獎,才來擔任國高中物理或理化老師。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學校物理」的範疇,老師的理解必須是正確的,是通透的,是可以幫學生在升學之後,有能力去跟大學教授或其他科學家做進一步的學習。就像在劍道裡有四段到八段等不同級別的老師一樣。

因此,無論是劍道或物理教學,我一直把重心放在基本或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教導上。

教不厭,學不倦。孔老夫子的這個提醒,就是「持續精進」的最佳註解了,也是我長久以來一直謹記於心的教誨。

我很榮幸自己有機會成為很多人的「第一位老師」,然而,好老師不是唯一的。我祝福也期待我的學生們在往後的人生旅程中,陸陸續續遇到其他的好老師 -- 無論是物理、劍道或人生的旅途!

底下是我於 2021 年收到的兩張「獎狀」:

Mr Tsai

Thank you for helping me realise what I want to do. I had no clue what I wanted to do until I was in your class last year. I came into physics not expecting much but come out knowing I want to have a career in the sciences. 

Thank you for helping me not only learn physics, but learn what I want to do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蔡先生

Sir I want you to know how much I value and respect you, through out the times you have taught me physics, and life skills.

You have been positive and amazing influence over my life. Thank you for going above, and beyond for us and making physics a class I enjoy coming to. You have respected me and cared. Thank you for encouraging me and not letting me give up.
 
I hope and wish the best for you and St. Johns would not be as good of a school without you.  :-)  


收到學生的謝意,對老師而言永遠是美好而且重要的。它能讓老師持續在小小的課堂上(道館裡)保有動力,持續努力、用心地面對每一場「神聖的約會」,發光發熱地「照亮別人」。所以,請各位同學不要吝於「頒獎」給你心目中的好老師!


 

熱門文章

劍道旅程:初段至五段半的「旅遊手冊」

2009年,懷卡托劍道協會升段審查 認識我的好友,大概都知道,在 1998 年時, Marleen 與我機緣湊巧移居紐西蘭的漢彌爾頓市(Hamilton),成了方圓百里之內,「唯二」會打劍的兩個人。隔年,因緣成熟,成立了 懷卡托劍道館 ,開始肩負起「 劍道指導者 」的重任。 自己打劍道,跟教別人打劍道,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記得在道館成立約半年左右, 徐恆雄教練率領了二十多位師兄弟,到紐西蘭來看我們 ,在教練返國之後約一年,換我回台灣。在前去拜訪教練的時候,教練問我的第一句就是:「說吧!你哪裡不會教?」 我不禁大笑出來,回答他:「 教練真是『內行人』! 」 在劍技的教學之外,如何幫學生通過升段考試(昇段審查)是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大家或許可以想見,當我們「從一二一二開始」教出來的學生,第一次升上初段時,我們心中的那份成就感,實在是相當美好。曾經,我記得每個升段的學生,也曾在雅虎奇摩部落格中寫下我們道館「 十七段 」的故事。 底下我希望分享的是這些年的教學經驗、參與紐西蘭劍道協會的昇段審查(從六級到四、五段)經驗,以及向幾位熟識的日本先生請益,而逐漸摸索出一套「說法」,主要是針對我們道館裡的初學者,幫助他們在劍道的旅途中,有個方向感,類似「旅遊手冊」或「觀光指引」的功能。 若在此分享之後,也對劍友有幫助,自然是功德無量! 簡單來說: 初學者在「級 Kyu」的階段 ,主要的學習目標是,在肢體上能夠做出「氣劍體一致」的正確打擊動作。具體來說,當元立(motodachi)提供打擊目標,初學者的打擊動作愈「協調」時,所獲得的級數便愈高。按這個標準而言,「一級」的初學者,就是可以做出氣劍體一致的人。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下) 升段考試的基本項目,由淺而深包括:中段構形、腳步、擺振(面、胴、手、上下擺振、斜擺振、快速擺振等),打擊的部分,在有元立的條件下,能夠打出基本的「五本招式」:面、手、胴、手-面與手- 胴。 以上這些也就是我們在新生班的教學重點。 2016年懷卡托劍道協會昇段審查,初學組(三級以上,含三級) * 「初段」的標準是,兩位「一級」的劍士,在為時約一至二分鐘的「地稽古」時間內,可以打出「有效打擊」。 與一級的差別是:「一級」時,是有元立會讓出...

憑空消失的日子:儒略曆 - 格里曆

頒行格里曆的1582 年十月:消失的十天 日不落國的 1752 年九月:消失的十一天 在我知道英文的名字大多是以「音譯」的方式進行之後,把「Mary」譯成「瑪麗」或「瑪莉」很容易理解,但是, 為什麼「John」會被譯成「約翰」呢? 今天,碰到一個更有趣的譯名:「Julian calendar」是「儒略曆」! 好奇之餘,上網搜尋了一下,意外地增廣了見聞:  由於「0.002%」的誤差: 儒略曆每年 365.25日 與 格里曆每年 365.2425 日。 在曆法的改革上, 每個國家、地區,因採行新曆的時間不同, 各自在月曆上「抹去」的日子,也從 10 到 13 天不等。 這樣「憑空消失」的日子,什麼時候會再來呢? 《科學發展,2015年4月,508期》 * * *  底下文字,節錄轉貼(並稍稍改寫)自維基百科: 儒略 (拉丁 文 : Gens Iulia  或  Iulii ),一譯 「 尤利烏斯」 ,是古 羅馬 的一个 貴 族氏族, 現今 也被用作該氏族成 員「 儒略・凱撒 」(或: 尤利烏斯・凱撒 )的代名 詞 。這個氏族成 員 在 羅馬 共和 國 早期享有尊 貴 地位,第一位成 為羅馬執政官 的是公元前 489 年的 Gaius Julius Iulus ,但最 為 人熟知的是儒略·凱撒 。 應該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現在通常將此人譯作 「 尤利烏斯·凱撒」 , 但在天文學上仍沿用「儒略曆」一詞,而不是「尤利烏斯曆」。 * * *  儒略曆 (Julian calendar),是 格里曆 (Gregorian calendar) 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 儒略・凱撒 (Julius Caesar,後稱「凱撒大帝」) 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 Sosigenes of Alexandria )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 45 年 1 月 1 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曆曆法的一種曆法。一年設 12 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 365 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  365.25  日。 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 1582 年後被...

劍道之美、始於著裝

劍道之美、始於著裝 文章日期:2007-09-25 23:21 劍道之美、始於著裝 ~ 延續「初任裁判」的心得分享。 在 Waikato 道館裡,除了安排有正式的護具穿戴教學之外,每一次戴上面部,開始對打之前,我們都會稍加檢視一下學生們穿戴護具的情形,幾個檢視的重點,供大家參考: 1. 水平的蝴蝶結 :道服上衣前端的蝴蝶結、胴部後方的蝴蝶結、面部的蝴蝶結,這三個節的園圈大小,與剩下的繩長,應該約略相等,而且需成水平方向。(當然還有大家已經熟知的面紐長度需短於40 公分。這是基於安全性的考量。) 繩結需成「水平」方向, 有一個科學的解釋 ,以及一個文化上的意義。科學解釋是,垂直方向的蝴蝶結,因為劍道練習過程中的移動,重力會輕扯那兩段直線的部份,使得蝴蝶繩較易鬆脫,因而影響練習的流暢與時間。 在文化意義上 ,據井上老師解釋,日本和服上的繩飾,生人的穿著是呈水平方向,而死後入殮時所穿著的和服繩結,則呈垂直狀。因而,在武士的著裝上,垂直方向的蝴蝶結,比較「不吉利」。 2. 背後的道服,是否「平整」 。穿道服與穿襯衫很像,在綁劍袴(hakama)之前,就應先把道服的前後部份拉平,再開始綁的動作。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穿劍袴時,應該先把左腳穿進去,再穿右腳?為什麼?理由是:習俗(convention)。當然,這點沒有硬性規性。不過,習慣上,先穿進的那隻腳,在脫劍袴時,則是比較後脫出來。 3. 頭巾穿戴後,應注意「收尾」。 在戴上頭巾、綁緊之後,如果還剩下一部份,在戴上面部之後,會多出一塊三角形的「尾巴」,這樣,在練習的過程中,便會飄來飄去,並不雅觀。 解決之道,是在綁完頭巾之後,把那塊多出來的三角形,再往內多折一折,如此,不僅不會有那條多餘的尾巴,而且,在頭頂的上方,也多墊了一層布,對「吸震」的效果,不無小補。 4. 面紐應該「平順」。 面紐在綁完之後,應該再用手指去檢查一下,面紐是否平順地貼在布糰上方。 若否,則應該稍加調整。 5. 手部(kote)的繩索 不應該過長而下垂。 6. 破損的護具應該盡快修理。 這不僅是為了美觀,更有安全性上的考量。  * 當然,我完全同意,這麼樣「龜毛」、「認真」地穿戴道服、護具,與比賽勝負不特別有關係。但是,放眼望去,一些比較資深,也打得比較好劍友,他們穿戴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