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紐西蘭最近的 Omicron 疫情,我們道館從 2 月 19 日的練習結束之後,暫停道館的活動一直到復活節。仔細算算日子,共有 2 月 26日,3 月 5、12、19、26、30 日,四月 2、9、16 日等九個周六是沒有劍道練習;其中的四月 16 日是復活節,本來就是閉館的日子。
我在 2 月 20 日的臉書寫下:
面對 omicron 疫情,與 Marleen 討論了很久,決定暫停剣道練習到復活節。
道館裡,上有老,下有小,寧可事前過度謹慎,也不要事後後悔。感恩全館社員、學員、家長一致同意。
這也是剣道哲學裡「避其鋒」與「蓄勢」的最佳體現。
今天回過來看,感覺還算是做了正確的決定。紐西蘭在 2 月 19 日時的全國確診人數還不到兩千人(1901),接下來不到十天,全國確診人數就超過萬人,一個多月之後的最近,新圍媒體開始報導「感染尖峰似乎已經過了」,但是住院、重症與死亡人數的高峰還需要幾個星期才會達到高峰,政府也開始放寬很多防疫措施。
我當然不是防疫專家,也不知道未來的疫情會是怎樣的走向,只是遵守著政府的防疫規定,安分守己地戴著口罩上課,也盡一己之力、一點心意,為了學童的身心理健康,持續在周五下午到 RHS Kendo Club 帶著小孩揮劍。
道館停課的這幾個星期,我每兩周準備一篇劍道相關文章讓道館的學員閱讀,然後以視訊的方式討論文章的內容。雖然道館的「體能課」暫停了,但是有這樣的「劍理時間」,感覺還是很不錯的:
- 3 月 5 日討論岩立範士的文章:如何進行高品質的基本稽古
- 3 月 19日討論古澤先生的文章:日常的練習與素振
- 4 月 2 日將要討論濱崎範士的文章:攻守自如的構え
長久以來,週六下午一直都是我的劍道時間,在疫情之前,偶而遇到長周末、氣球節等活動而沒能練劍的時間,會覺得是個還不錯的休息時間。
前兩年,紐西蘭第一次封城的時候,我一天一篇重新讀了《現代劍道百家箴言》,溫故知新,獲益良多。第二次封城的時候,主要就是忙著「家事」,印象中除了偶而在家裡揮劍百振之外,沒有想很多,所幸,封城也很快就結束了。
這一次,感覺比較奇怪。由於防疫措施改成「紅綠燈」制度,不再有封城的措施,所以,大部分的人都照常上班上學,但是,是我們自己基於保護社員的考量暫停了劍道的練習,於是,在週一到週五正常的上班上學之後,週六竟然沒有劍可以打,這個感覺就很怪了!剛開始還好,但是,時間一長之後,感覺就愈來愈怪了!
我個人還算好,週五下午還有 RHS Kendo Club 可以去揮揮劍,不知其他社員的感覺是怎樣?
總之,希望四個星期之後,可以萬事如意,讓大家放心地回道館,揮汗嘶吼!
* * *
週六下午,我們在北本的室友有個 Zoom 的「同學會」,隔著螢幕跟澳洲、加拿大、菲律賓還有紐西蘭南島的劍友,聊著練習與教學的一些甘苦,也分享著我們從各自的老師所學到的心得、內容等等,很適切地填補了我這週空出來的劍道時光!
很多的感覺、想法與回憶就這樣聊出來的!趁著記憶猶新,我記錄一下。
有位室友問到「四段與五段之間的 gap 很大嗎?」
我分享了個人的經驗:2008 年時,我第一次考五段的時候,沒有通過。那時井上範士也在場,但他不是審查委員,他給我的回饋是:攻 seme 不夠,第二場雖然有好一點,但是整體還是不夠。
攻 seme,一直是所有劍道人修行的功課。
隔年,森岡先生建議我集中在三個招式:隨時要準備好可以打面(攻面),有機會時就出手打擊面部(或出端面),萬一對手打過來,如果來得及就以出端手,來不及就打迴旋胴。就這樣,很簡單,我也遵循著這個建議練習,一直到參加 2017 年的海外劍道指導者講習,也就是結識這群同學的時候。
這樣集中、約束的練習,短期而言,就比賽而言是不利的,因為劍路過於單純,缺少變化。不過,由於紐西蘭的劍道賽事較少,讓我可以在比較「沒有雜音」的環境下,慢慢地去體會這個約束練習的好處:
劍道老師都會告誡學生「不要怕被打到」。我專注在這三個招式的練習一段時間之後,我體會到自己可以更快地回復到構え(Kamae),可以更快的準備好,而就是「先」的一個道理:先要有「先」,才能談「攻」。
「不要退後」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則。劍道用品中經常出現的「勝蟲」(蜻蜓)圖騰,就是因為它「只進不退」的特性。因此,對於有此共識的劍道人,如何能「逼退」對手,就成了一項課題。
面對傻傻不知掌握距離的對手,如何讓他不要再繼續「往前走」?答案是:打他。當他知道前進會挨打時,他就不會再繼續往前走了,然而,如果我們自己無法做出有效打擊,那麼「嚇阻」的力道還是不足,所以得再多鍛鍊。
稍微有點程度的對手,當他感受到你已經「做好打擊準備」時,他是不會傻傻地走進去給你打的,此時,也就表示第一階段的「攻」已經奏效了!
當對手已經「走」不進來,或「攻」不進來時,就表示當你往前攻進時,他很有可能會後退;無論對手是不自覺地後退,或是不知所措的後退,我想這都表示你的攻是奏效的。
總結來說, 我體會到「先」在構え裡的意涵,我曾用 Google Translate 翻譯過「構え」的意思:「準備好」!很貼切吧?
只要我們是「準備好」的,自然有能力可以發現打擊的時間,也就是所謂的「三先」。在打擊時機出現之前的「蓄勢待發」就是所謂的「溜め tame」,而當時機出現時,自然就是豪邁、果決地出手,掌握那「電光火石」之機,捨身一擊,後續則以「殘心」收尾,為完美的一擊畫上句號。
現在回過頭來看「剣道」,想起小時候在徐教練家時,教練問我:劍道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那時我回答教練:劍道是知難行難。
二、三十年後的現在,感受還是一樣。知難,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除非有緣遇到好的老師或前輩,而且他們還願意指導我們,而我們也聽得懂,或是「識貨」,知道要好好學習;行難,不只是劍技或劍道,我相信,我們所有人對「知道」與「做到」之間的差距有多大,都是深有體會的!更何況在接受好老師或好前輩的指導時,往往只是「看到」而已!
「知」可以幫助「行」,讓「行」可以容易一些,而「行」則可以幫助我們多「知」一些。
人生難免會遇到需要「等待」的時候,如果能把「等待」轉變成「蓄勢」,那就和劍道一樣,是又上了一層樓。不過,要上這一層樓,不僅需要「流汗」,也需要「挨打」!
有練劍的人應該都懂吧?